孔乙己接下來就是一些難懂的話(孔乙己好吃懶做)
發(fā)布時間:2023-12-17閱讀(15)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魯迅原名周樹人,出生于浙江紹興。他的很多文章都被收錄在語文課本中,足以見得他的影響之大。魯迅先生在課本中的文章在學習的時候可能很無感,而且會覺得有許多紕漏,....<p><strong>魯迅原名周樹人,出生于浙江紹興。</strong>他的很多文章都被收錄在語文課本中,足以見得他的影響之大。魯迅先生在課本中的文章在學習的時候可能很無感,而且會覺得有許多<strong>紕漏</strong>,可是在歷經(jīng)世事滄桑會發(fā)現(xiàn)他才是真正的文學巨擘另人自慚形穢。他的文章大多是針砭時弊,借助人物來諷刺社會。<strong>《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文筆精煉,篇幅短小精悍卻又回味無窮,發(fā)人深省。</strong></p><p><img alt="孔乙己接下來就是一些難懂的話(孔乙己好吃懶做)(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b1d0d1b37222460889178ea7c5c84995.jpg"/></p><strong><strong>酒館的環(huán)境是那個時代的縮影</strong></strong><p>《孔乙己》發(fā)表于五四運動前夕,當時正值民族危機國家<strong>生死存亡關頭,</strong>可更多人表現(xiàn)出來的則是冷漠和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同時社會上也存在著大量迂腐不堪的<strong>舊知識分子,</strong>他們思想頑固冥頑不化,自恃清高最后只能招致旁人的<strong>譏諷。</strong></p><p>小說是以第一人稱(<strong>酒館伙計</strong>)的立場來進行敘事的。<strong>孔乙己穿著破破爛爛的長衫,</strong>這就說明在他自己眼里這是讀書人氣節(jié)的表現(xiàn),也是自己與眾不同之所在。而大家在聽他講述故事的時候,沒有人真正的同情孔乙己只是在聽他講,甚至還傳達出來一種對弱者的<strong>鄙視。</strong></p><p><img alt="孔乙己接下來就是一些難懂的話(孔乙己好吃懶做)(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712aebdfe14e4f4bb9511f2432535783.jpg"/></p><p>孔乙己只要到店里來,<strong>大家就都會笑。</strong>這種笑不是友善的笑也不是開心的笑,它是譏諷的笑,那個社會人身上的麻木不仁通過這個笑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strong>孔乙己已經(jīng)傷殘了</strong>,而掌柜的不但沒有安慰他卻依然揭露他的痛處以換來一絲絲的快感。大概只有通過戲謔別人,掌柜的才能得到些許快樂。</p><p>而那些打工者見到他也喜歡流露出<strong>那惡毒的笑意</strong>,他們同樣也是生活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過活,但是看到孔乙己比他們混的差的多,短袖幫們就可以盡情的奚落他以換得小小的<strong>優(yōu)越感</strong>。他們的笑或許沒有惡意,只是條件反射的去<strong>嘲笑弱勢群體</strong>。因為見慣了恃強凌弱,麻木不仁已經(jīng)成為那個時代的常態(tài)。</p><p><strong>孔乙己是善良的</strong>,雖然自己已經(jīng)窮困潦倒可是面對那些孩童他還是愿意將為數(shù)不多的茴香豆分給他們。那些嘲諷他的人或許辦不到這一點,在精神層面還不如他,<strong>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strong></p><strong><strong>孔乙己自身是一個符號</strong></strong><p>自清王朝垮臺以來,<strong>民智逐漸覺醒。</strong>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傳統(tǒng)儒家文化是統(tǒng)治階級禁錮民眾思想的枷鎖。而隨著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開始,以及打倒孔家店口號的<strong>提出</strong>,人們尋求真理的心情愈加迫切。</p><p><img alt="孔乙己接下來就是一些難懂的話(孔乙己好吃懶做)(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3f387f8501e34ec6abab91bb1d2db40f.jpg"/></p><p><strong>《孔乙己》</strong>這篇文章就是魯迅先生 <strong>“描繪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strong>為了推翻封建思想所作。孔乙己這個名字也很有考究,<strong>孔代表的就是曲阜孔家</strong>,而乙就是甲乙丙丁的乙,意思是老二,己在天干中的意思是土丘。將其連起來則是孔老二,<strong>孔丘</strong>。</p><p>儒家思想千百年來根深蒂固,再配合科舉制度,社會逐漸形成了<strong>“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strong>的普世價值觀。可是孔乙己所處的年代正值王朝沒落,時代變遷可他已經(jīng)深中<strong>科舉之毒</strong>,無藥可救。他并沒有自己的想法,也無法理解做學問首先得生存。只知道一昧的追求黃金之屋,如顏之玉。幻想著某一天自己也能<strong>“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strong></p><p>可是他高估了自己又輕視了社會,<strong>沒有能力卻也看不起別人</strong>。孔乙己本身并不具備競爭力卻又不甘心在社會底層摸索,他諱疾忌醫(yī)的去忘掉了科舉之路失敗結果。自他本身而言生活已經(jīng)毫無希望,他只能自欺欺人的繼續(xù)茍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靠賣弄學問來換取可憐的自尊。<strong>“讀書人的事情怎么能叫偷呢?”</strong>在他的內(nèi)心里仍然認為自己還是那個體面的讀書人。</p><p><img alt="孔乙己接下來就是一些難懂的話(孔乙己好吃懶做)(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c0886cf5ab924bd2a948340b0de3b509.jpg"/></p><p>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暗含著多種隱喻,<strong>孔乙己既是對封建思想的批判</strong>,也是那個時代的印證。正如他自己所說<strong>“學醫(yī)救不了中國人”。</strong>魯迅早已看透了社會的冷漠和封建禮教下<strong>“人吃人”</strong>的恐怖。他通過孔乙己這個迂腐而又可憐的角色來警醒世人,可謂是用心良苦。</p><strong><strong>孔乙己是魯迅留給后世的遺產(chǎn)</strong></strong><p><strong>“你知道茴香豆有幾種寫法嗎?”</strong>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都有鮮明的特征,表達了他對那個時代的不屑和悲哀。他想要通過形形色色的人物來以小見大的向世人呈現(xiàn)出時代的大環(huán)境,希望能通過筆鋒來戳醒人們。</p><p><strong>“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1919年”</strong>孔乙己代表的是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一群人。作者寫到到現(xiàn)在再也沒有見到的意思是至1919年已經(jīng)看不到此類人了,此類人的確已經(jīng)消失了,代表新的時代新的思想淘汰了那些腐朽愚昧的<strong>思想。</strong></p><p>初讀孔乙己我們?yōu)樗牟恍腋械奖В瑸槟莻€<strong>“人吃人”</strong>的封建制度感到可悲。但是再次拜讀時卻發(fā)現(xiàn)孔乙己有時就是我們自己有時,我們有時也是那群譏諷他的人。魯迅先生的作品不論放在<strong>任何時代</strong>,都具有前瞻性永不過時。</p><p><img alt="孔乙己接下來就是一些難懂的話(孔乙己好吃懶做)(5)"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5177a149bbab484a8edbaa299d0f1587.jpg"/></p><p>現(xiàn)在的人們有何嘗不是像孔乙己一樣呢?只不過支配他的是科舉,<strong>支配我們的是金錢。</strong>如果大家的思維都僅僅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strong>甘心為錢財之鷹犬對社會實事不聞不問,</strong>麻木不仁那又與孔乙己和嘲笑他的人有什么區(qū)別呢?</p><p>自古文人多窮酸。<strong>孔乙己雖然窮困潦倒</strong>,落魄不堪但至少他對于知識和文化的尊敬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那件破敗的長衫里裝著的不僅是他的冥頑不化還有他對知識的<strong>執(zhí)著</strong>。可是我們現(xiàn)在都醉心于追求物質(zhì)上的享受,又有誰能沉下心來思考明天的道路該何去何從呢?</p><p><strong>當你嘲笑弱者以博取快樂的時候就和短衫幫無異,</strong>當你精神世界極其匱乏時就遠遠落后于孔乙己。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活著,我們一定要將知識與實際社會聯(lián)系起來,變得務實才能<strong>更加強大</strong>,還要不斷汲取精神養(yǎng)分才能使自己不至于變成這個時代的孔乙己。</p><p><strong>孔乙己死了,孔乙己現(xiàn)在還活著。</strong></p><strong>結語</strong><p>魯迅先生向來喜歡以犀利的文筆和<strong>“從容美學”</strong>來討伐社會的不公。孔乙己這篇文章里沒有大義凜然的批判卻句句都諷刺著那個時代的晦暗。<strong>文章一直是在客觀的闡述故事,</strong>沒有憐憫只有主人公的悲慘。通讀下來,令人回味無窮,猶如當頭一棒<strong>引人深思。</strong></p><p><strong>參考文獻:</strong></p><p><strong>《孔乙己》</strong></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1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