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14)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吃淮揚菜,首選肯定是要揚州。“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無論是燙干絲、獅子頭等淮揚名菜,還是茶樓里三丁包、翡翠燒麥等淮揚細....<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6438d22f46ed475ead8b85ff453633e9.jpg"/></p><p>“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吃淮揚菜,首選肯定是要揚州。</p><p>“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無論是燙干絲、獅子頭等淮揚名菜,還是茶樓里三丁包、翡翠燒麥等淮揚細點,或是鹽水老鵝這樣的民間美食,揚州,幾乎讓天下所有的吃貨和老饕趨之若鶩。</p><p>然而,既然您到了揚州,別光在一個地方轉悠,不妨去與揚州隔江相望的鎮江看一看,打車過去僅需一個小時。在鎮江品嘗下江南“塞北”的別樣味道。</p><strong><strong> 鎮江的口味形成</strong></strong><p>與揚州一樣,鎮江也位于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兩條“黃金水道”的交匯點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孕育了著名的西津渡口。</p><p>西津渡,古代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朝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就是從西津渡揚舟出發,北上京城。</p><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e8bb0c1e4d23401fbd05288ada831550.jpg"/></p><p>西津古渡</p><p>四面八方的物資匯聚與文化交融,讓古時候的鎮江一度非常繁榮,發達的商品經濟自然催生出繁盛的飲食文化。</p><blockquote>京口(鎮江古稱)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亦一都會。——《隋書·地理志》 <p>同樣,鎮江的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南邊是素有“蘇常熟,天下足”的魚米之鄉太湖流域,西邊是南京,北面與揚州隔江相望。因為鎮江多山的地形,一旦中國歷史上出現劃江而治的局面,鎮江就成為南方政權防御北方的重要堡壘。而對于鎮江的反復爭奪,也簡潔促進了南北方的口味交融。</p><p>雖然鎮江在歷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但今天提到鎮江,很多人并沒有太深的印象。的確,北有揚州,西靠南京,南依太湖,在這么多著名的城市和地域的光環面前,作為“江蘇省最小的地級市”,鎮江這樣一座小城很難被人們注意到。</p><p>但是,在淮揚菜整個大的體系中,鎮江菜,或者說鎮江口味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p><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3)"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660d533b0cd84a5886a052a635b1f60c.jpg"/></p><p>夕陽下的北固山</p><p>“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與江北揚州風花雪月的氣質不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積淀,讓鎮江的身上多了一股肅殺之氣,與煙雨蒙蒙的江南氣息格格不入。</p><p>但也正是如此,鎮江菜更加粗獷,更加直接,不做花拳繡腿,講究真材實料。開國國宴四味冷碟中的“水晶肴蹄”,一道直接用豬蹄膀做成的涼菜,就非常直接地展現了鎮江菜的風格。</p><strong><strong> 肴肉:國宴冷盤</strong></strong><blockquote>“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鎮江古稱“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肴。” <p>水晶肴蹄,俗稱肴肉,是鎮江特產。雖然除鎮江外,江淮一帶各地都有制作,但口感風味始終不如鎮江。</p><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4)"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0f159e9d16e444a38467f925ef742de7.jpg"/></p><p>制作肴肉時,將精選的豬前蹄先加硝水腌制,后用老鹵悶煮,至酥取出,皮朝下放入盆內,舀出少量鹵汁,撇去浮油,澆在蹄膀上,再用重物壓緊,冷透后即成肴肉。</p><p>成菜后肴肉皮白肉紅,光滑晶瑩,鹵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吃時,將肴肉切片裝盆,跟上姜絲、香醋兩小碟,咬一口,感覺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風味非常獨特,與一般吃的醬肉或咸肉都不同。</p><p>因為肉先用硝水腌制,所以早年間叫做“硝肉”,后因“硝”字不好聽,而硝、肴兩字在江蘇方言中讀音相近,遂改稱“肴肉”,取美味佳肴之意。又因成菜肉色鮮紅,皮色晶瑩,故又稱水晶肴蹄。今天,如果去鎮江的老宴春酒樓吃飯,服務員上菜時,還會說“硝肉(xiáo)”。</p><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5)"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7d024f45b38d4bdda9430b80bcb097b0.jpg"/></p><p>關于硝肉的制作,還有一段傳說。明朝末年,鎮江酒海街上有一家飯館,名為“京口酒家”。丈夫既是廚師又是跑堂,妻子既是老板,又是帳房先生。一日夏天,丈夫上街,見豬蹄便宜,就買了四只豬前蹄回來,準備過幾天才食用。</p><p>因天氣熱,容易變質,就將豬蹄膀用鹽腌起來。不曾料想,他不小心誤把妻子為他岳父買的做鞭炮的硝當鹽腌蹄膀,第二天才發現,連忙揭開腌缸一看,不但肉質末變,反而腌得肉質硬結而有味道,色澤紅潤,蹄皮的顏色更白了。但又怕有毒,丟掉也舍不得。于是夫妻倆商量,把它用鹽水泡洗幾次,再用小火多煮一會,準備留給自己吃。</p><p>哪知配上一些五香調料燜煮一小時后,鍋內卻冒出一股異常的香味,連鎮江的酒海街上都能聞得到,百姓們紛紛慕名前來品嘗,“京口酒店”的生意格外興隆。于是,硝肉也就很快遠近聞名。后來,因嫌“硝肉”之名不雅,方改為“肴肉”。成為鎮江有名的美食,沿傳至今。</p><p>傳說未必可信,起碼制作肴肉的技法,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據《齊民要術》記載,時人將畜肉加調料煮爛,骨肉分離后,加雞蛋攪拌,用布包裹,入籠蒸透取出,復用石壓起,次日凝結后,再切片食用。此法與今天的肴肉加工法頗有類似之處。</p><p>清康熙年間,浙江嘉興顧仲所撰的《養小錄》載錄有“夏月凍蹄膏”,與當今肴肉制法已經沒什么差異了:</p><blockquote>“豬蹄治凈,煮熟,去骨,細切。加化就石花一二杯許,入香料,再煮極爛,入小口瓶內。油紙包扎,掛井水內。隔宿,破瓶取用。” <p>在鎮江,以宴春酒樓、京口飯店、同慶樓制作的肴肉最好,無論是早餐還是正餐,你都可以吃到。肴肉可以像國宴的吃法一樣,切小片當冷盤食用。也可以早餐到茶樓,點上兩個鮮肉大包,來一碗骨湯餛飩,在要上一大塊肴肉,解饞扛餓,收獲一整天的滿足。</p><strong><strong>鍋蓋面與香醋</strong></strong><p>鎮江有三怪,肴肉不當菜,面鍋煮鍋蓋,香醋擺不壞。除了肴肉,鎮江的另外兩大特產就是鍋蓋面和香醋。</p><p>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北方人喜歡吃面,南方人則愛吃米。但其實,這種印象過于刻板,特別是在江南地區,人們不僅愛吃面條,昆山的奧灶面、蘇州的湯面,以及鎮江鍋蓋面在全國都赫赫有名。</p><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6)"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f6ccc1c79dd94f648a6993298822d7ae.jpg"/></p><p>鍋蓋面,因煮面時在大鍋中放入鍋蓋同煮而得名。因其湯清面韌,澆頭豐富,味道咸鮮,是鎮江人早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概括起來,鍋蓋面有三個特點:</p><p><strong>一是面條講究“跳”。</strong></p><p>鍋蓋面用的面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將揉好的面團放在面板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橫在面團上,竹竿的直徑有6、7厘米粗,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板上的鐵圈里,跳面的漢子坐在毛竹上,單腿著地跳躍擠壓約千余次才能將面團壓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大刀切成寬細均勻的面條。這種面條有毛孔,鹵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勁,味道獨具。</p><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7)"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c21cbd872acb47a7a55402e28e92c530.jpg"/></p><p><strong>二是煮面講究“漂”。</strong></p><p>鍋蓋面的一大特色,就是煮面時在大鍋中放入一個木質小鍋蓋,鍋蓋面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大鍋里漂著小鍋蓋,四周透氣但開水不外溢,木鍋蓋壓住翻滾的面頭,控制對流的速度和路線,不論怎么煮,面條在鍋中的位置可以保持基本不變,面條貼在鍋蓋下,水在其周邊沸騰,水與鍋蓋之間沒有空隙,煮熟的面條就很筋道。</p><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8)"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589ade33159541d5add1df86c092e83d.jpg"/></p><p>煮面鍋里放鍋蓋</p><p><strong>三是醬油講究“熬”。</strong></p><p>江南地區做面,分為白湯和紅湯兩種,而紅湯多用醬油。鍋蓋面所用的熬制醬油,是其味道美妙的一大精髓。</p><blockquote>鎮江的醬油歷史上就有名,據《至順鎮江志》記載:“醬鄰境多仰給于此”。 <p>鎮江鍋蓋面選用鎮江特供黃豆醬油,加入地龍、桂皮、香草、八角等十余種佐料,在配上鎮江南山所產的菌菇,以及長江江蝦子、雞骨等配料熬制數小時,最后加入適量食鹽、白胡椒粉冷卻涼透,經過這樣繁復的手續后,制作鍋蓋面的醬油方才制成。</p><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9)"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33e5bbb8f5f2465aa4cb881eb2c8c998.jpg"/></p><p>肴肉澆頭</p><p><strong>鎮江的另一大特產,就是香醋。</strong></p><p>許多90年代留學國外的人回憶,當時出國,在唐人街的商店里,買醋只能找到鎮江的香醋,別的醋都沒有,可見那時的鎮江香醋就已經走向世界。</p><p><img alt="鎮江特色餐廳(與揚州一江之隔)(10)"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36036911dd3d4ca6a59520f1d2ac1b0a.jpg"/></p><p>鎮江香醋醋場</p><blockquote>據《丹徒縣志》介紹:“京口黑醋味極香美,四方爭來貨之。” <p>與山西老陳醋相比,鎮江香醋的最大特點在于微甜。雖然在飲食中講究酸會抑制咸味,但江南的肉餡小吃蘸食口味微甜的鎮江香醋,更能體現出小吃的鮮美味道,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p><p>鎮江香醋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糯米主要采自鎮江市及鎮江市附近金壇、溧水等地,該產地的糯米品質好、糯性強,支鏈淀粉粘性大,淀粉含量高,釀成醋后,成品質量優異,香醋風味突出。</p><p>糯米中還含有一定量的粗蛋白成份,在酒精發酵時為酵母增殖提供營養,而后與醇類化合,在發酵過程中,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構成鎮江香醋的特有鮮味和香氣成份。</p><strong>我是專注飲食寫作的“德龍蘇”,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并關注我</strong></blockquote></blockquote></blockquote></blockquote><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