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三單元知識清單一、積累字詞,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六年級部編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復習?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六年級部編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復習
三單元知識清單
一、積累字詞
磚 埋頭 書籍 軍閥 避免 局勢 抽屜 暫時 皮靴 魔鬼 殘暴 匪徒 執行 一擁而入 怒氣沖沖 鼎 革命 利益 鴻毛 剝削 犧牲 送葬 追悼 寄托 哀思 炊事員 精兵簡政 五湖四海 死得其所 嚼 腸胃 斑白 宿營 威脅 作料 安頓 衰弱 支吾 蚯蚓 情緒 收斂 抽噎 目不轉睛 奄奄一息 宿營
二、作家常識
1.《十六年前的回憶》選自《烈士親屬的回憶》,李星華(1911--1979),直隸樂亭(今屬河北)人,李大釗的女兒。本文寫于1943年,是作者為紀念父親遇害16周年所寫。
2.《為人民服務》選自《毛澤東選集》,本文是毛澤東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為追悼張思德同志而召集的會議上所作的演講。
3.《金色的魚鉤》選自《非正式談判》,作者是楊旭。
4.《馬詩》李賀(790-816),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有“詩鬼”之稱,是與“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 ,與李白、李商隱并成為唐代“三李”著有《昌谷集》 。
5.《石灰吟》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杭州市上城區)人。明朝政治家、軍事家。
6.《竹石》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清代書畫家、文學家。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其詩書畫,世稱“三絕”。
三、課文內容理解
1、《十六年前的回憶》
內容理解:
通過對李大釗的回憶,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來敘述的。被捕前寫父親燒掉文和書籍,工友閻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式的險惡與處境的危險;被捕時寫了敵人的心虛、殘暴與父親的處變不驚。法庭上描寫了李大釗的鎮定、沉著;被害后寫了全家的無比悲痛。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句子理解:
(1)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問父親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從這句話看出父親平常非常慈祥,有耐心;而這一次卻是不耐煩地、含糊地回答我,這是因為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不是和孩子談心的時候,而且這事并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這里寫出了(李大釗對待親人慈愛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
(2)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李大釗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樣的臉。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樣。“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堅強),“慈祥”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4)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的聯系是:首尾呼應(前后照應)。
這樣寫的好處:使整篇顯得非常緊湊,更加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的事情記憶深刻,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2、《為人民服務》
內容理解:
《為人民服務》是一篇議論文,議論文一般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本文的作者是毛澤東,是為紀念張思德所作的演講。開頭就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共聲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宗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然后結合當前的實際,從三個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一是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二是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三是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句子理解:
(1)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開篇就點明主題整段話表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和革命軍隊的根本宗旨。“完全”的意思:除了為人民服務,沒有別的目的:“徹底”是貫徹到底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隊伍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百分之百地為人民服務。
(2)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隊伍的人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的。因此,不論是干部對戰士,還是戰士對戰士,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實現我們的目標。
(3)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這段話共4句話。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意思層層遞進。再抓住這段話中的關聯詞語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衡量批評正確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一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為人民服務。
3. 《金色的魚鉤》
內容理解:
作者滿懷深情地敘述了紅軍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長牢記部隊指導員的囑托,盡心盡力地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感人事跡,以魚鉤為線索,表現了紅軍戰士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課文用“金色的魚鉤”做課題,意義深刻。“魚鉤”記錄著老班長的英雄歷程,閃耀著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征著老班長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這篇課文生動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作者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娓娓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
句子理解:
①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邊。
當“我”知道魚來之不易,以及老班長把僅有的一點兒東西都給三個傷病員吃,自己卻硬咽草根、用魚骨充饑時,“我”的內心極為沉重。“我”實在不忍心喝下這少之又少的魚湯,實在不愿意看著老班長忍饑挨餓,也實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長的身體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所以覺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邊。
②擦干了眼淚,我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小心地包起來,放在貼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勝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紀念館去,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來瞻仰它。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這是課文的最后一段話,揭示了課文的主題。“我”把魚鉤小心地包起來,不僅表達了“我”永遠向老班長學習的決心,也是為了留下這個讓子孫后代瞻仰革命前輩的遺物,學習他們為了革命事業的成功、為了戰友的生命而不惜犧牲自己的高貴品質。魚鉤雖然長滿了紅銹,但它記錄著老班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閃爍著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昭示著老班長關心同志、舍己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的跟著他。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下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著眉頭硬咽下去。
從“皺緊”、“硬咽”可以看出骨刺難以下咽。可是老班長卻自己吃魚骨頭充饑,表現了老班長讓戰友吃魚的這種舍己為人、關愛他人的品質。
④我覺得好像有萬根鋼針扎著喉管,失聲喊起來:“老班長,你怎么……”
表現老班長硬咽魚骨的痛苦,也表明“我”看到這種場景是內心的難受程度。朗誦時,喊的話語速宜快,“怎么”后戛然而止,氣存不送,給人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等待”。切忌延長。
4、《馬詩》
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可以為國建立功業。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這幅戰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得悲涼肅殺,但對于志在報國之士卻有著異乎尋常的吸引力。“鉤”是一種彎刀,一種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戰斗的意思。作者所處的貞元、元和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年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乍看是應用賦法,實則啟動后兩句抒情,又具有興義。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小詩的后兩句是說,何時才能受到皇帝的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三、四句借馬以抒情。“金絡腦”是貴重的馬具,象征馬受重用。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這首詩是寫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愿望。這首詩屬于寓言體或比體,婉曲耐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鉤比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有興,行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從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做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意,且有唱嘆味;而“踏清秋”三字,詞語搭配新奇,“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字句的鍛煉,也是這首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5、《石灰吟》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6、《竹石》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一首贊美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它還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巖石中扎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總體描寫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表面寫竹,其實是寫人,詩中的勁竹象征了詩人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寧折不彎,決不向任何惡勢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的錚錚傲骨。這首詩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斗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個“咬”字把竹擬人化。“咬”是一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這首詩里,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四、日積月累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