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十本必讀投資圣經(投資圣經應該怎么讀)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證券分析》湛盧文化邀請我寫一寫《證券分析》第六版的導讀類文章既然如此,寫一寫就寫一寫,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十本必讀投資圣經?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十本必讀投資圣經
《證券分析》
湛盧文化邀請我寫一寫《證券分析》第六版的導讀類文章。既然如此,寫一寫就寫一寫。
---------------正文-------------------
啊偉大的《證券分析》,這本書曾是我MBA一門選修課的教科書,當年蓬頭稚子學垂綸,并不知其中偉大。后來入了行,前輩們提起此書,都也要先立正敬禮,但行過大禮之后他們也坦言 —— 以當前的華爾街玩法,《證券分析》談到的很多東西已經白云蒼狗、時過境遷。畢竟鐵路、汽車、石油這些傳統行業,與輕資產的互聯網新貴們,似乎有云泥之別。所以有人會問 —— 作為“投資的圣經”,《證券分析》之于我們當代投資者與分析師而言,到底讀來有什么用,如果有用,那要怎么讀?
許多人會說,此書乃是價值投資的襁褓。這是不錯的,但不要混淆此中的價值投資與巴菲特式價值投資的區別。坊間太多自詡尊奉格雷厄姆式的價投,股票組合里充斥高估值、高增長的“價值類股票”,我其實懷疑他們有沒有從封面到封底啃過《證券分析》。
還有人說此書對于投資試圖做出定量的、數學化公式化的努力,想讓證券投資發展為一門科學,這是創新,是跨時代的大意義。比如《證券分析》(見1962年版與《聰明的投資者》)談到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為股票做估值,這種方法至少比你看線要靠譜多了:
V= E x (PE0 2g )
如何,有沒有質能方程的極簡美感?翻譯一下就是,股票價值 = 公司過去12個月盈利 x (8.5 2g),其中g是公司未來7-10年的預期增長率,而8.5是一個零增長的公司的合理市盈率,可以理解為一個規律常量。
假設茅臺每股凈利潤36塊(注意要normalized就是扣非),如果其未來7-10年利潤預期增長5%,則其股票內在價值=36 x(8.5 2x5)= 666 。如果你認為這個增長率能達到10%,則是1026。注意g要摘掉百分號,很simple。
這難道就是股票估值的秘密?
可惜股市雖然寄居于自然世界內,但遠比自然世界要更復雜。這個公式并非屢試不爽,它的信息量太少——比如它無法反映出當時的利率水平——而這在實踐中是關鍵變量。且公式里面都是不確定的數字,盈利可以粉飾(后面會細講),增長率可以意淫。經過越來越多的實踐,我們也越來越發現投資不可能完全是一門科學,也沒有什么萬能公式為你算出內在價值。證券投資,更多的是一種莫測的藝術。
那么《證券分析》這本書我們還讀個屁啊。不然,這塊磚頭,還是要讀一讀的。我認為《證券分析》有對過去、對現在、對未來有如下三個層面的意義,有三種不同的有效讀法。
巴菲特描述格雷厄姆投資哲學的文章
1. 史詩:《證券分析》是大時代的珍貴史料
這其實就是把《證券分析》當歷史書來讀。
亂世出奇典。《證券分析》第一版出版于1934年, 同一年希特勒從總理加冕為“元首”,天下大抖。大家都知道美國1929年大崩盤,雖然股市如紙牌屋一樣傾覆,但切膚之痛還是經濟上的災難。從1929年到1933年這四年間,美國整個國家生產腰斬,人均真實可支配收入砍掉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失業。但是數據會粉飾災難,給你一個大致的平均水平,你可能認為1/3不致命,實際上社會底層已活不下去。當時大量農民鬧糧荒,不得不以狩獵果腹——美利堅大陸往往是饑荒的解決方案(比如愛爾蘭數以百萬的土豆逃荒移民),但這次居然落魄成了問題本身。
由于史無前例,所以無數專家學者都在發問:經濟到底還能不能好起來?其狀就像是看著一個死人問:這人還能不能活過來。很多人的答案已經是判了死刑。
而金融市場就更是哀鴻遍野。1929年10月股市大崩盤,道指分別在28日與29日下跌13%和12%,在慘烈的黑色星期二(28日),交易量暴增到1640萬股的天量——報價的紙帶用掉了15000英里那么長,報價機直到收盤后數小時還在噴吐“地獄的火舌”——這個日交易量記錄將保持四十年的時間。
甚至從1932、1933年開始,經濟本身其實逐漸有了復蘇的曙光,但股票市場仍然如同葬禮現場。一個例子就是一直趴在地板上紋絲不動的新股發行數量。到1932年,在指數經歷了三次字面意義上的“腰斬”之后,股市的價格水平僅僅只有1929年峰值的1-2成。
股市的波動率從1929年的峰值快速下來后,一直到1934年不斷增長,顯示出了投資人對于前景的嚴重不確定,也就是所謂的“恐慌情緒”。而凱恩斯曾說這種不確定的擔憂直接導致民間投資與生產萎靡不振。金融市場的崩潰雖并不是大蕭條的原因,但足以是一個狼藉的幫兇。從民間自由資本的角度,當大家像躲瘟神一樣躲避投資機會時,自由市場就會休克。當時有人就說,securities(在英語里既表示”證券“,也有“安全”的意思)這個詞很搞笑,有價證券應該叫 insecurities (英語“不安全“的意思)。
所以對金融史和經濟史有研究興趣的人,會對這一段的歷史有特殊的情愫。而《證券分析》給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素材。在我們閱讀這本書的豐盛旅途里,我們將遇到大量的市場數據,比起大蕭條前的統計,我們可以明顯感到書中的數據更加的標準化、清晰化,具有橫向與縱向的可比性。我們還將遇到大量商業案例與證券分析案例,來還原當時無比蕭條絕望的大環境。
比如書中一些案例,說明大蕭條為投資者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價值投資機會。在今天來看,有些機會就是白送。比如一家叫懷特汽車的公司,1931年12月31日這家公司的賬面凈資產是55美元/股,它的營運資本(資產負債表上的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下文還會提到)是11美元/股,而股價是8美元。
1932到1933年,荒謬的股票定價滿盈整個市場,且不擇良莠。可口可樂股票2.66美元/股,股息收益率將近8%;AT&T股票0.64美元/股,股息收益率10.34%;吉列剃須刀的股票以凈資產85折的價格出售,股息收益率近14%;通用汽車的股價是凈資產的2/3,股息收益率12.5%。這些公司都是當年的FAANG stocks,在今后幾十年里成為超級大牛股。
所以精讀這本書時,就如同打開老電影放起老唱片坐時光機回到從前,品讀大時代的行業發展,經歷當年波濤洶涌的產業革命。以歷史的角度來讀《證券分析》,我認為反而是其對于當今的無上價值,一種字字兼金的他山之玉。
大蕭條舊照
大蕭條歷史照片
2. 守則:永恒的價值投資理念
許多人為“價值投資”追根溯源,向歷史深處徒步,最后就碰到了這本書。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 協會曾寫道:“價值投資的根源可以追尋到1934年格雷厄姆和多德出版的經典著作《證券分析》,其倡導的方法論將名垂后世。” 在之后出版的《聰明的投資人》里,格老更進一步明確了價投理念,比如“為好公司出太高價,就不是好投資”,又比如“最聰明的投資當如生意經。” 從中及后,“生意經投資哲學” —— 商業模式、競爭優勢、公司治理、經濟護城河等價投核心概念,也被一代又一代價值投資者踵事增華 。
而事實上,《證券分析》整本書從頭到尾就沒提“價值投資”四個字,其字面提到與“價值投資”最接近的,就是 “固定價值投資”,其實是債券。那為什么《證券分析》還能作為價值投資者的《圣經》呢?道理也簡單,因為在格雷厄姆看來,一切投資都應該是價值投資。沒價值的,叫投機。正如《圣經》從頭到尾沒提“基督教”這個詞,因為在基督徒看來,一切真正的信仰都應該是基督教信仰。
不建立在理性的“價值投資”上的行為,在格雷厄姆的眼中,都是投機行為。這是《證券分析》濃墨重彩要辨析清楚的概念(見第四章)。很多人會揶揄“投資就是成功的投機,而投機就是失敗的投資”,可以顯示出他們區別的模糊性;而這種模糊性,格老認為是造成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罪魁之一。在大崩盤之后很長的時間內都是如此 —— 即使在《證券投資》成書的那幾年,由于對大崩潰與大蕭條的記憶過于鮮活,大眾普遍認為所有的證券交易都是投機和賭博。
百廢待興,黃天當立,所以第一件事要把投資與投機切割開。格雷厄姆給出的答案也很簡單,“投資就是通過詳盡的分析,能保證本金與合理的收益率。凡是不符合這個要求的,都是投機行為。” 這也與巴菲特關于投資最重要的是“先記住不要虧錢”相一致。那如何做到保證本金和合理收益呢?四個字——也是巴菲特認為投資中最重要的四個字(或三個單詞)——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
安全邊際道理很簡單,你的買入價格比證券的內在價值低,那么你會有一個安全墊。但安全邊際要從哪里來呢?之前說過格雷厄姆的時代市場其實也弄不明白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所以很多公司都被當成投機籌碼轉來轉去,而大蕭條時籌碼普遍不值錢。有些證券的價格顯著低于價值,甚至顯著低于清算價值。這種公司的股票就是被人抽完扔了的煙屁股,或叫煙蒂股,他們就能提供安全邊際。
為什么叫煙屁股?因為煙蒂雖然生霉蜷曲、令人作嘔,但由于其無比廉價近乎白送,所以只要能免費抽上一口,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效用和價值。這些公司,比如價格破凈、甚至價格破了凈運營資本,甚至甚至價格破了凈現金——就是你買了這家公司,把賬上現金都拿走,把債務還清,其他資產當垃圾一樣瀟灑地丟掉,你都能賺一大票。煙蒂股是安全邊際的一種極端體現。而這樣的煙蒂股——由于大崩盤與大蕭條的原因——在當時的市場上大量存在。我曾開玩笑說,《證券分析》就是發揚“時艱撿屎”的賤買精神,時代實在太壞了,好壞資產統統都按照大便的價格在賣。
所以價值投資是股災與大蕭條的直接產物。在投資時格雷厄姆首先想的是不虧錢、是對向下風險的保護,所以他的出價無比吝嗇。當格雷厄姆看到一枚精致的寶璣腕表,他能想到的價值其實就是一堆零件能值多少錢,因為他只相信破銅爛鐵的價格——而在他的時代大家都虧破了膽,所以市場上遍地都是這樣的機會。
要投資,要有安全邊際地投資,而不要投機,是格雷厄姆的理念。投機行為不能說一定不能發橫財,但長遠多次而言,如果你把股市當老虎機,股市就是葬送你的絞肉機;但如果你把股市當稱重機,股市終將是你一生的提款機。試想一個普通的香港人,用二成的收入來投資恒生指數,退休時他能有多少錢?如果是從1964年到2014年這50年的話,他將坐擁 1600萬港幣。
而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念,與后來巴菲特所發展的價值投資理念,又有很大的不同。巴菲特的價投講究合理價格買好公司股票,并長期持有;而格老講究以好價格買合理的公司,創造安全邊際。一個理解的安全邊際是好公司好行業好管理,而另一個理解的安全邊際就是最壞條件下的內在價值減去買入價格。兩種理念看似差別不大,但實質其實大有徑庭。
很多人買所謂的價值股,便自認為價值投資者。這種邏輯就如同:自古英雄愛美人,我也愛美人,所以我是英雄。其中很多人不可避免地是偽價投,至少不是格雷厄姆式的價投。真正繼承格雷厄姆式價值投資的投資者,真正身體力行、從無叛節的——就算在美國,其實也很少見,說鳳毛麟角并不過分。如賽斯·克拉曼、沃特·施洛斯、布魯斯·伯克維茨之流,兩個手掌數得完。他們中的一些人也為第六版的《證券投資》撰寫了文章,這也是這一版《證券投資》非常引人入勝的一個地方,讀《證券投資》千萬別忘了讀他們的評語。
我經常提到自己當年讀MBA,為了搞懂到底什么是價值投資,就報了商學院的同名課程《價值投資》。結果第一堂課,就把我給上蒙了。
我問老師:什么是價值投資?
教授在我面前扔了一本
《巴菲特之道》。
我問教授:這就是價值投資?
教授說:這不是。
然后教授拿起了《證券分析》,而它也成了我們《價值投資》這門課唯一的教科書。
3. 藍圖:將證券投資分析變成一門手藝,發展出一個行業
格雷厄姆被認為是“現代證券分析之父”、“價值投資之父”、“CFA之父”,總之是很多父親,我們學金融許多人的都應該要叫他爸爸。
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的建立。格雷厄姆最先提出了要將分析師許可規范化的想法(比如1945年1月的《分析師期刊》的摘要,提出要設立分析師的職業評級制度),此派思想導致了CFA于1959年創設。CFA是系統訓練分析師的一個項目,分三級考試,就算你是一個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學霸,能連續一次性通過三級,時間上也至少要跨過兩個除夕,且要有四年職業經驗,才能拿到證書。其中的代價,是長達至少1000小時的學習時間。而作為CFA要學的一門看家手藝,一言而蔽之,就是如何去干掉注冊會計師CPA。
為什么要干掉CPA?因為財務報表,懂的人都知道,人盡可夫。我經常篡改馮友蘭“嫁禍”胡適說的一句話,說:財務報表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西方的課堂上也有一個玩笑,財務報表就像是比基尼辣妞,看似很暴露,但藏著的那部分才是你最想看到的。格雷厄姆認為分析師的天職,就是秉承合理懷疑、小心求證的態度,將隱藏的部分水落石出,將財務報表臉上厚厚的粉底卸妝給你看。
《證券分析》有大量篇幅都致力于與會計師斗智斗勇,將會計報表“還原”為公司實際經營上的“真實”,其探討的許多原則與方法都被后世的“證券分析師“們分為圭臬。比如對公司”盈利“或”利潤”的戒備之心。有的會計師為公司虛構盈利項目,有的會操作非經常性項目,有的會利利用應急儲備或其他的儲備金來篡改利潤,玩法太多,分析師太難了。而分析師要做的,是將真實的盈利能力還原出來。當然這還相對簡單—— 而報表上的衍生品、養老金、套期保值這些復雜項目的“經濟實質”,有一句話,就是如果你看懂了,那就是沒仔細看。
另一個分析師需要碾壓會計師的能力,就是如何將利潤還原為現金流。華爾街常言道:(財報的)利潤是一種意見,現金流才是事實( Profits are an opinion, but cashflow is a fact.)。利潤其實是種人為的意見,我不能更茍同。一百個會計師眼中有一百個利潤數字。公司損益表是會計師在公認準則的框架約束下,對于一個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份個性化評估。而現金流——相比而言——是真金白銀來往的一個事實。比如長期供貨合同可以讓公司產生“利潤”,卻不能讓公司產生“現金流”。當然現金流也不是不能操作,但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你需要公司外部有人來接應你;而操作損益表,你把門關上,然后對自己狠一點就完事了。
如果遇到財務報表有貓膩的(往往是讓人費解的會計操作),那分析師的功課就是深入研究、像偵探小說一樣把真相挖出來。為什么?因為巴菲特曾說過,哪怕在廚房只發現了一只蟑螂,那你千萬不要抱有幻想僅僅只有一只。而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的主要方法論,其實就是”如何刺穿財務報表的面紗“,如何給財務數據洗澡。無時無刻不以合理懷疑的態度,以保守的數字,才能獲得內在價值的地板值,才能到達安全邊際的彼岸。
可以說,一個無法智捉會計師的分析師,如同一個抓不到賊的警察,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分析師。而《證券分析》對分析師提出的這一項具體要求,對整個美國乃至世界的證券投資業,都起到了深遠的塑造作用。證券分析有了職業化的市場專家,無論是價格發現或是投資者保護角度上來看,整個生態都更趨于平衡。
4. 結語
從對史實的回顧,到對理念的塑造,再到對后世整個行業的影響,這是一本能夠穿越時代的偉大書籍。所以《證券分析》既是一部史詩,也是一本守則,又是一套藍圖,對過去、對現在、對未來都有無窮價值。它應該是任何投資人、分析師書架上的鎮架之寶,哪怕只是偶爾翻閱,也將受益無窮。但由于專業性強,從前的一些譯本詞不達意,常讓讀者懵懂撓腮,歡欣雀躍地帶著一顆求知若渴的心進來,讀了幾頁后卻一臉懵逼地扔書走人。所以我建議漢語讀者要找到一個好的譯本,比如巴曙松老師翻譯的那個版本我個人認為就挺不錯。
對了,《證券分析》還有一個巨大的價值,它金融投資圈送禮的不二選擇。這么大一塊磚頭,報紙一包,人家還以為你送他十萬塊錢。
利益披露: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股票倉位。
本文行文倉莽,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海涵斧正
轉載我是歡迎的,但請您署名陳達,在此謝過。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11311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