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粦“(lín)做聲旁的字,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漢字的字形主要有兩種描述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漢字的字形主要有兩種描述方法
“粦“(lín)做聲旁的字
磷,從石,一種非金屬元素,如~火(俗稱“鬼火”)、~肥、~脂(含磷和氮的類脂質,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動物的腦、肝、卵等含量較多)、釘頭磷磷(突出的樣子),多于在庾之粟粒。
鱗,從魚,多指魚甲或鱗狀物,如魚~、~片、錦鱗(代指魚)、遍體~傷、~次櫛比(櫛:梳篦的總稱。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一鱗半爪(鱗爪喻殘存、零碎或無足輕重之物)。
麟,從鹿,像鹿的瑞獸,如麒麟、麟閣(又稱麟臺。麒麟閣,漢宣帝時曾在麒麟閣內繪功臣圖像,以表其功)、鳳毛~角(鳳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或物,含褒義)、~鳳龜龍(古人認為麟鳳龜龍是四種神靈的動物,用來比喻各種品格高尚的人)、麟子鳳雛(麒麟之子,鳳凰之雛。古人用來比喻貴族的子孫)。
嶙,~峋: a.山石一層層的重疊不平,如“~~的巨石”;b.形容人瘦削,如“瘦骨~~”。
粼。常用詞:粼粼,形容山石間水流清澈,如粼粼碧波。
轔,常用詞:轔轔,象聲詞,車行走時的聲音,如“車~~,馬蕭蕭”。
遴,走之旁,表謹慎選擇:~選。
瞵,從目,注視,如鷹~鶚視、虎視鷹瞵(形容兇狠地注視著,將欲有所攫取)、~盼(顧盼,瞻視)。
“巽“(zhuàn)做聲旁的字
撰,從手,本義為“寫作,著書,纂集成整體”,如~寫、~文、~次(編輯、排列)、撰定(編定;寫定)、杜~(臆造,沒有根據地編造)、撰修(書寫,編撰)。其他動詞義“制造、建造”“持,拿著”名詞義“才能”( 異乎三子者之~,我的才能跟他們不同)等古代用。
饌,從食,主要意思:陳設或準備食物,如饌珍(擺設精美珍貴的食物)、饌具(陳設食物的餐具)等;食用,如有酒食,先生饌;一般的食品、食物,如饌玉(精美珍貴的食品,如李白《將進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饌脯(美食)、饌飲(飲食)、饌饈(美食)等。
“昷“(wēn)做聲旁的字
瘟,從疒,指流行性急性傳染病或形容詞詞義“像瘟病似的”,如~疫、瘟官(害人的官)、瘟瘴(即瘟疫)、瘟君(又叫瘟鬼,瘟神爺。即指瘟神)、瘟氣(瘟癘之氣)、瘟頭瘟腦(垂頭喪氣,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不瘟不火(瘟:戲曲沉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指戲曲不沉悶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處。不溫不火指性格溫和義或銷售行情不火爆義是否得當,要看題目的選擇肢的設置)。
慍yùn,從心,含怒、生氣之意,如~色(怨怒的神色)、~容(憤怒的神色)、~怒、“人不知,而不~”(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
氳,從氣,用于“氤氳” ( yīn yūn)一詞,指氣或光色混和動蕩的樣子。
媼,從女,本敬稱老年婦女,后來通稱婦女,如媼嫗(年老的婦女)、翁媼(翁指老頭,媼指老太太,二者和在一起泛指老人)、乳媼(奶母)。
蘊,從草,積聚、蓄藏,包含,如~蓄、~藏、~結(郁結)、~含、~涵(a.包含,蘊含;b.判斷中前后兩個命題間存在的條件關系,表現形式是“如果……則……”)、~藉(jiè)(a.寬和有涵容,如“然少~~,不修威儀,亦以此見輕”( 然而他對人對事不太寬容, 又不整飭自己的威嚴,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輕),亦作“溫藉”、“醞藉”;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風流~~”;含義雋永)。
“盍“(hé)做聲旁的字
盍,主要意思:何不,表示反問或疑問:“~各言爾志?”;同“何”(曷),何故,為何,“~不出從乎?君將有行”(為什么不跟著出去,你的君上將要遠行)。
磕,從石,本義石聲或鼓聲,引申為碰在硬東西上,如頭~破了、~~碰碰(喻人和人之間發生的小沖突)、~頭碰腦、磕磕絆絆(跌跌撞撞)、~頭(亦作“叩頭”)如搗蒜。
瞌,從目,多指困倦思睡、打盹,如打~~、~~蟲。
溘,從水,指水流,如聲~~,主要意思為突然地、忽然地,如~逝、溘然長逝、~謝(忽然逝世)、~至(忽然而至)、“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寧愿立即死去或者流放他鄉,我不能容忍這種茍合之態)。
闔,從門,本義門扇,引申為“全,總共”(~家、~城)、關閉(如~戶、~眼、~門靜居)等意。
“襄“(Xiāng)做聲旁的字
鑲,從金,多指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上或加在另一物體的周邊,如~牙、~嵌、~邊。
攘rǎng,從手,主要是動詞義,侵奪,偷竊,如攘為己有(竊奪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羊(指暴露親人的過失,語出《論語·子路》中的“耳父~~,而子證之”)、~奪、~竊、~善(掠人之美);推,排斥,如攘外、~斥、~除、~夷(抵御外國侵略)、攘除(除掉,清除);煩亂,如~~(紛亂擁擠)、擾~;捋,如~袂、~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奮)。
“夆“(féng)做聲旁的字
按其形旁分辨:
峰,于高而尖的山意思有關,如~巔、~巒、高~、駝~、登~造極(最高處)。
蜂,和蜂狀昆蟲相關,如蜜蜂、~蠟、~腰(a.蜂腰中間細,喻居中者最差;b.詩律“八病”之一;c.書法筆病之一)、~起、~擁、~聚。
鋒,從金,刀、劍等器物的尖端或銳利部分或形容比喻義,如刀~、~鏑dí(泛指兵器;亦喻戰爭)、筆~、針~相對、鋒芒畢露(指人的才干、銳氣全部顯露在外面,多指人有傲氣,好表現自己)、話~、談~。
縫,從糸,指以針線連綴(此動詞義讀féng),如縫合、縫紉、臨行密密縫等。
讀fèng為名詞義空隙:~隙、裂~、見~插針(比喻盡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或時間,含褒義)、天衣無~(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
烽,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如~火(a.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b.喻戰爭或戰亂)、烽火連天(形容戰火到處燃燒)、~鼓(烽火和戰鼓,指戰爭)、。
蓬,指蓬蒿或像蓬蒿般茂盛、散亂,如蓬門(蓬草編成的門戶。形容窮人的住家。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蓬門蓽戶(用草、樹做成的簡陋門戶,形容窮人的住所)、~心(“蓬”的心狹窄而彎曲,喻茅塞不通的頭腦。謙辭,用以表示自己見識淺陋,蠢笨)、~戶甕牗(用蓬草編成的門,以破甕作為窗戶。形容窮苦人家的簡陋房屋)、~生麻中(喻在良好的生長環境里,自然會受到好的影響)、~蓽生輝(使得自家有了光彩。謙辭,用來稱謝別人字畫等物品的贈予或客人的來訪)、~松、~頭垢面,。
篷,從竹,遮蔽風雨和陽光的東西,用竹篾、葦席、布等做成:~布、車~、帳~。
“努”為聲旁的字
努nǔ,從力,勉力、出力之意,如努筋拔力(竭盡全力;費了很大的力)、“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又突出,撅著,如~著嘴、~嘴。
呶náo,從口,指喧嘩,如~~(說話嘮叨,含有使人討厭的意思,如“~~不休”) 、呶呶唧唧(吞吞吐吐)。
弩nǔ,從弓,表用械發箭的弓,如強弩、~手(弓手)、~炮(發射石塊的弩機)、良將勁弩。
駑nú,從馬,指劣馬(走不快的馬),又比喻愚鈍無能,如~馬十駕(喻愚鈍的人只要不斷努力,也能有成就)、~散(愚鈍懶散)、~蹇(喻才能平庸低下)、~駘(“駘”也是劣馬,喻庸才)。
“曾”為聲旁的字
曾,讀zēng義:指與自己中間隔兩代的親屬,~祖父、~孫;古同“增”,增加,如曾思(反復思考)、曾益(增加,增強)、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竟,簡直,還(hái ),如“以君之力~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山、王屋何?”(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又能拿太行、王屋怎么樣呢?)、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湯問》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趙策》長曾不盈寸—明· 魏學《核舟記》曾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譯: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
讀céng義:嘗,表示從前經歷過,如未曾、何曾、曾幾何時(時間過去不久)、曾經滄海(已曾經歷過滄海多變的世道。比喻世事變遷之巨及經歷之多,眼界非常開闊,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唐· 元稹《離思》)、似曾相識燕歸來、“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注意:蕩胸生曾云—杜甫《望岳》(同層)
增,從土,增多,增加,如~添、~益、~生(a.同“增殖”;b.古代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援、~減、~刪、增白劑、增訂本(增補并修訂)、增值稅、增殖牲畜
憎zēng,從心,憎恨厭惡,如~恨、~惡、愛~、面目可~、憎人(可憎惡的人)、憎妒(憎恨妒忌)、“文章憎命達”( 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痛)、憎毒(憎恨痛恨、憎毀(憎惡詆毀)、憎愛(憎恨與喜愛)、憎憐(憎愛)。
甑zèng,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如~塵釜魚(甑里積了灰塵,鍋里生了蠹魚。形容窮困斷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蹭cèng,從足,與摩擦、沾相關,如蹭破(擦)、磨蹭(拖延)、蹭飯(占便宜)、剮蹭。
“今”為聲旁的字
矜jīn,
憐憫,同情,憐惜,如~憫(憐憫)、~惜、~恤、矜愛(同情憐愛)、矜哀(憐憫愛惜)、矜念(憐憫思念)、矜愍(同矜憫。憐憫;憐惜);
自尊,自大,自夸,如~夸、~伐(恃功自夸)、自矜(自恃)、矜功(自夸功勛)、矜尚(驕尊夸耀,爭出人上)、矜飾(驕夸虛飾)、矜寵(仗恃有寵而驕);
注重,崇尚,如矜名(崇尚名聲)、矜謔(崇尚戲謔)、不矜名節;
莊重,拘謹,如~持、~重(zhòng )、矜莊(端莊穩重)、矜嚴(莊重威嚴)、矜容(端莊的容態)、矜飭(端莊嚴整)、矜厲(莊重嚴厲)、矜肅(莊重嚴肅);
驕傲,如矜浮(驕矜浮躁)、矜大(驕傲自大)、矜物(驕傲而瞧不起別人)、矜前(炫夸從前的名聲)、矜負(高傲而自負)。
衿jīn,
從衣,古代衣服的交領,如青衿(青領,有時代指秀才)、衿喉(衣領和咽喉。比喻險要之地)、衿褵(衿襘。施衿結褵。古代女子出嫁時,由母親將佩巾系上女兒領衿的一種禮節) 、衿袖(衿與袖相連,用以比喻親密的友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
園與圓
園,形聲,從囗( wéi),袁聲,形符為“囗”( wéi),表示范圍。本義指種蔬菜、花果、樹木的地方,引申指具有實用價值的地方。
“園”的使用范圍較小,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種蔬菜、花果、樹木的地方,如~林、~藝、~圃、桃園結義、守拙歸園田(園圃和田地),以及從事園藝工作的園丁;二是指供人游樂的場所,如公園、動物園、植物園、圓明園等。
注意:桃園和桃源意義不同。世外桃源出自《桃花源記》里的桃源,指理想的地方,和實指的桃園不同。
圓,形聲,從囗( wéi),員聲。本義圓形,圓周形成的東西(圓桌),像球的形狀(如滾圓、滴溜圓),如橢圓、滾圓、圓渾、~形、~圈、天圓地方、方枘圓鑿(枘:榫頭;鑿:榫眼。方榫頭,圓榫眼,兩下里合不來。比喻格格不入)。
圓的形容詞義圓滿完備周全(這事做得很圓,圓滿)、宛轉 滑利(圓潤、圓滑、圓珠筆)、運轉無礙 靈活(圓通、圓舞曲)。
動詞義使圓滿,周全(圓場、圓成、圓謊、自圓其說)。
貨幣單位,如一圓、銀圓,也作元。
“巠”做聲旁的字
徑,形聲,從彳( chì),表示與道路有關,巠聲,本義:步行小路,如徑道(便道、小路)、田徑、徑賽、大相徑庭(徑:小路;庭:院子;徑庭:懸殊,偏激。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就荒、野徑云俱黑。引申為徑直、直接,如徑自(強調自己直接,和“竟自”不同)、徑造廬(一直上門來。徑,一直,徑直。造,到,往)、特地,特意、通“竟”(即,就),如不過一斗,徑醉矣。
涇jīng,從水,專指涇水,常用詞“~渭分明”(涇河水清,渭河水濁,兩水在匯合處清濁不混,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莖jīng,植物的稈。
痙jìng,病字旁表肌肉收縮、手腳抽搐的現象(俗稱“抽筋”),常用詞“痙攣(luán)”,和孿生的“孿”不同。
脛jìng,從肉,,本義:小腿,如不脛而走(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宣傳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莊子言“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說的是做事不能違背規律。后來有成語“斷鶴續鳧“,如文章長短由內容決定,~是不可取的。
頸jǐng,從“頁”,表示與頭有關的脖子,如頸項、~聯(指律詩的第三聯,即第五、六兩句,頷聯是第二聯)、長~鹿。Gěng讀音只用于口語詞“脖頸兒”
剄,從刀,砍頭、割頸之意,如北鄉自剄(向著北方自殺)。
勁,形聲,從力,坙聲。①( jìng)本義:堅強有力,如~敵、~旅、勁吹、~歌、~挺、~松、強~、剛~、遒勁、疾風知~草。
②jìn力氣、力量,精神、情緒、興趣,如~頭、費~、干~、夠勁、起勁、沒~等。
經,表示與線絲有關。名詞義:豎線,與緯相對;縱貫南北的,如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常道,指常行的義理、準則、法制,如經典、~傳(zhuàn )(儒家經典與注疏的合稱)、辛苦遭逢起一經、經脈等。
動詞義:
治理,治理,管理,如~理、~營、~商、~濟、經邦(治國)、經國濟民(治理國家,普濟萬民)、經濟之才(經邦濟世;治理國家的才干)、~天緯地、經緯其民(規劃治理那百姓)。
通過,經過,經歷:~過、~歷、~手、~辦、經風雨、~年累月、~久不息。
經營 料理,如經紀、 量度 籌劃,如經治(籌劃治理)、經略之才等。
馳—弛
馳:本義是使勁趕馬,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1) 車馬等奔跑,快跑:~驅。~騁。風~電掣。項伯乃夜馳(騎馬奔跑)之沛公軍(2) 向往:神~。心~神往。~念。~思。 (3) 傳播,傳揚:~名。~譽。 (4) 驅車馬追逐:"齊師敗績,公將~之"。
弛:本義是弓弦放松,引申為松懈,如松弛、一張一弛、軍備廢弛。
“卒”做聲旁的字
粹:1)純粹,如粹白、粹而不雜等。2)精華,如精粹、國粹、覽萃。
萃:1)聚集,如集萃、薈萃、萃聚、萃取,2)聚在一起的人或事物,如“出類拔萃”
悴:憂傷;衰弱,勞累,如憔悴。 瘁義同悴,如心力交瘁、鞠躬盡瘁
淬:把燒紅了的鑄件往水或油或其他液體里一浸立刻取出來,用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如淬煉:“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之”。
猝,突然,如猝死。
“羊”做聲旁的字
詳”是形聲字,從讠(言),羊聲。它的本義是審察、審理,從而引申出現在跟“略”相對的含義:詳細、說明、清楚,如詳談、詳盡、詳密、詳明、詳情、詳悉、不厭其詳、這本書的注釋詳略不一、這些人的生享年月不詳等;穩重,如安詳。
“祥”也是形聲字,從示,羊聲。它的本義是指兇吉的預兆,預先顯露出來的跡象。現在的“祥”也就是指吉利的意思,如吉祥、不祥、祥云、祥瑞、祥和、慈祥、發祥地等。
注意:沒有安祥這個寫法,安詳不能寫作安祥,翔實與詳實可通用,提倡用翔實。
形近字“佯”意思是假裝、表面上。 庠序是指古代的學校。
“長”與“常”
“長”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長”像一個頭發很長的拄著拐杖的老人的側形。它的本義是兩點距離大。它有兩個讀音:讀作cháng時,現主要有兩點之間的距離大(跟“短”相對)、長度、長處、(對某事)做得特別好等含義;讀作zhǎng時,現主要有年紀較大、排行最大、輩分大、領導人等含義。
“常”是形聲字,從巾,尚聲。它的本義是古人穿的下衣,現在主要有一般、普通、平常、不變的、固定的、時常、倫常等含義。
長:①兩點之間的距離大(與“短”相對),可指時間,可指空間。如長空、長年、長眠、長逝、萬古長青、細水長流、長年累月、長盛不衰、警鐘長鳴、長治久安、長此以往等,都是指時間或空間“長”的意思。②長度,這條路全長200公里。③長處,如取長補短、一技之長,表示特長、長處和優點。④對某事或在某方面做得好,如擅長、長于書畫等,是擅長、長于之意。
長的形近字:惆悵、為虎作倀、萇弘化碧、張大其詞
常意為”經久不變的”:①一般,普通,平常,如自然常識。②經常,如常來常往、不常出門、常備不懈、四季常青、老生常談、常勝將軍、常務副市長。③時常,常常,如常來常往、常受表揚、常去公園。
要注意,“常年”與“長年”的詞義和用法的不同,應加以區別。“常年”指終年、長期,如山頂常年積雪、解放軍常年駐守邊疆、常年招生。而“長年”常與“累月”組成詞組,長年累月表示經歷很多歲月。
錯誤舉例:“警鐘長鳴”誤作“警鐘常鳴”,“冬夏常青”誤作“冬夏長青”。
“決”“訣”與“絕”
決:1)拿定主意,如決定、決策、毅然決然 。2)一定,如決不后退;3)決定最后勝敗,如決賽、決戰;4)裂開,斷開,如沖決、決堤;5)執行死刑,如處決
絕:會意,從糸( mì),表示與線絲有關,從刀,從卩(人)。表示人用刀斷絲,本義:把絲弄斷。
1)斷絕,割斷,切斷 斷氣,如絕交、~緣、~嗣、~情、~跡、杜~、滅~、絕裙(扯斷衣襟。指去意堅決,難以挽留)、絕祀(斷絕祖先的祭祀。比喻國家滅亡,子嗣全無)、空前~后、冠纓索絕、以絕秦望、贊不絕口、絕臏(折斷臏骨)、搶呼欲絕。
2)窮盡,完全沒有了,如不要把事做絕了。
3)無路可走,如絕境、絕處逢生。
4)特別出色,沒人能趕得上,如絕招、絕學(獨到的學問)、拍案叫絕。
5)極,如絕妙、絕目(極目。盡目力之所及) 、絕力(用盡力氣) 、絕域(極遠的地方)。
6)絕對,無論如何,如絕無僅有、他絕不會上當。
7)橫渡,穿越,如絕江河(橫渡過長江黃河)、絕漠(穿越沙漠)。
訣:1)容易記誦的詞句,如口訣、歌訣;2)高明的或關鍵的方法,如秘訣、訣竅;3)分別、永別,如訣別。
抉,提手旁,表示挑出、挖出、剔出之意,如抉目(挖出眼睛)、~擇(挑選,用于較正式的場合或書面,而選擇較寬泛)、~摘(a.抉擇;如“~~真偽”;b.揭發指摘,如“~~弊端”)。
“決”和“絕”都用在否定詞“不”、“無”、“非”等的前面,但側重有所不同,區別“決”與“絕”的用法,關鍵在于:
“決”作為副詞用時,表示一定、堅決的意思,表示下決心都要用“決”。如決不退縮、決無異言、決無例外、毅然決然、決無此事、決沒有好下場等。比如“絕不同意、絕不動搖、絕不等閑視之”都誤用了“絕”,本意是“堅決”,應用“決”而不能用“絕”。
“絕”作為副詞用時,表示完全、絕對的意思,表示獨一無二的意思都要用“絕”。如絕對正確、絕沒有錯、絕無此事、絕非偶然、絕不相同等。“決無此事、決無次品、決沒惡意”,本意是“絕對”“完全”沒有的意思,所以應用“絕”而不能用“決”。此外,“絕”還表示極、最的意思,如我們的同志絕大多數是好的、這位藝術家的技藝絕高、他的比喻絕妙等。
音近字:玉玦、聯袂、抉擇。
“副”與“幅”
副,形聲。從刀,畐( fú)聲。( pì)本義:用刀剖開。《說文》:“判也。”《詩·大雅》:“不坼不副。”主要意思:①第二位的、輔助的,區別于“正”或“主”,如副職、副食品。 ③附帶的,如副業、副作用。③符合,般配,相稱(chèn ),如名副其實、名不副實、盛名之下其實難副。④器物的一對、一套或一張,量詞,如一副對聯、一副耳環、一副象棋、一副眼鏡、一副手套、一副鋪板、全副武裝、一副對聯、全~武裝、一~笑臉、一副嘴臉” 一副莊嚴的面孔。
幅:①布帛、呢絨等的寬度,如幅面,單幅,雙幅,寬幅的綢緞等。②泛指寬度,如幅度、振幅、幅員遼闊等。③量詞,用于布帛、呢絨、圖畫等。如“一幅布”“幾幅畫”。
“煩’與“繁”
要區別“煩”與“繁”的用法,主要掌握“煩”表示人的心態,有三層意思:一是煩悶,如煩亂、煩躁、心煩意亂等;二是厭煩,如不耐煩、這些話都聽煩、三顧頻煩天下計等;三是煩勞,如煩勞您捎個信等。又可以表示又多又亂,如煩雜、要言不煩等。
而“繁”主要表示事物的繁多、復雜,如繁復、繁華、繁茂、繁榮、繁重、紛繁、繁筆、繁文縟節等。也可以表示繁殖的意思,如繁衍、繁育、自繁自養等。
除了通用的幾組詞(煩冗與繁冗、煩瑣與繁瑣,繁雜與煩雜、繁難與煩難)以外,要仔細分清不同意思,正確使用“煩”與“繁”。
“需”做聲旁的字
蠕rú,像蚯蚓那樣慢慢地爬動:~動、黑點蠕動、蟲子蠕動、嘴唇嚅動。
濡rú,沾濕,潤澤:~濕、濡筆(沾墨于筆)、濡櫛(沾濕梳篦)、濡沫(用唾沫來濕潤)、濡墨揮毫(用毛筆蘸墨寫字或作畫)、耳~(潤澤)目染、相~以沫(“沫”,唾沫,喻同處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又指留,遲滯:~滯。
儒,從人,指讀書人:~生、通~(指博識多聞的大學者)、~林(儒者之林,舊指學術界)、~雅(讀書人所具有的溫文爾雅的風貌)、儒將、儒巾(古代讀書人所戴的一種頭巾)、儒冠(古代儒生帶的帽子)、儒俊(才智出眾的儒士)、儒修(才能出眾的儒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又指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家、~教(即“孔教”)
孺,從字,指小孩子,幼兒,如~子、~慕(幼童對父母的愛慕,泛指深摯的敬愛或仰慕)、孺童(小孩,幼童)、孺弱(幼弱的孩子)、孺子歡(為使父母歡心,故意裝出孩子般的神態動作)、~子牛(比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如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詩)、婦~皆知、孺子可教jiào(喻指年輕人有培養前途)。
那和哪
“那”(nà),小篆字形從邑,冄( rǎn)聲,基本字義是指較遠的時間、地方或事物,與“這”相對,有指示代詞和連詞兩種用法,如~里,~個,~樣,~些,~時;~么。指姓名時念nā,如那英。那的形近字:婀娜(e nuó)、挪用。
“哪”( nǎ),形聲,從口,那聲。
本義為“表疑問的詞,如“哪里有困難就去哪里”“ 哪間房是你的?”。
②用于反問,表示肯定、否定或加強語氣。如 “這是哪門子事啊?”
③表示讓步的連詞,相當于“即使”、“就算”,如“哪怕刀山火海,我也要闖一下”
④表示任何一個。如:生、旦、凈、末,哪一門也有很多專家;無論哪一處名湖勝景,都比不過這處。
⑤用于虛指,表示不確定的一個。如:指哪打哪。
念né時基本字義 :~吒(Nézhā,中國古代神話里的神名,“吒”一般讀輕聲,注意“叱咤”一詞讀“chì zhà”,和“詫異”讀音不同)。
特別注意古詩文中一般用“那”: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詩《觀書有感》
“那得自任專”“恨恨那可論”(《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宋· 柳永《雨霖鈴》),
注意古詩文中的通假字一定要寫本字。如以下必背詩文句子的字
“學而時習之,不變說乎! ”( 說——悅,愉快);”入則無法家拂士”(拂——弼 bi 輔佐);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得——德 de 感恩) ; “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畜:同“蓄”,養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白者:頭發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遍 bian 普及,普遍);“系向牛頭充炭直“(直——值 zhi 價錢,代價);”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又 you 又);”君子生非異也”(生——性 xing 資質,稟賦);”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智 zhi 智慧); “‘離騷’者,猶離憂也”(離——罹 li 遭遇)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旨 zhi 旨趣) ; “被發行吟澤畔”(被——披 pi 披散著);”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濁 zhuo 混濁);”終老不復取”(取——娶 qu 娶妻);“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竦——聳 song 高);”風吹草低見牛羊”( 見——現 xian 顯露); 對鏡帖花黃(帖——貼 tie 粘附);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列——裂 lie 裂開) ; “恍驚起而長嗟”(怳——恍 huang 恍然);”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授 shou 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否 fou 不,不是);“食之不能盡其材”(食——飼 si 喂養);”其真無馬邪?”(邪——耶 ye 相當于“嗎”);”暴秦之欲無厭”(厭——饜 yan 滿足);”屬予作文以記之”(屬——囑 zhu 囑托);一尊還酹江月(尊——樽 zun 酒器); 暮靄沉沉楚天闊(沈沈——沉沉chen 深沉).
婁的形近字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lòu)─鏤空—鏤心刻骨:雕刻。
縷——理解不絕如縷(局勢危急或聲音幽微)、條分縷析(分析有條理)的意思。
衣衫襤褸的“襤褸”可寫成“藍褸”,但不能寫成“籃褸”。捅婁子 竹簍 摟頭蓋臉
悠與優
悠在漢語中有悠長、憂傷、搖擺、閑適等意,而優有美好、出眾、優良、充足、富裕、優裕、優厚、優惠、優遇、安閑、悠閑、安逸等意。
注意詞語:優哉游哉(yōu zāi yóu zāi),意為悠閑的樣子,指生活悠閑自在。優,舒適美好;游,各處從容地行走。例句:凡是有名的隱士,他總是已經有了“~,聊以卒歲”的幸福的。“優”名詞義,古代指演劇的人,優伶、俳優指滑稽雜耍藝人。養尊處優:處于尊貴的地位,過著優裕的生活,用于貶義。
相關詩句:晉· 陶潛《飲酒二十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唐· 崔顥《黃鶴樓》:白云千載空悠悠。宋· 范仲淹《漁家傲》:羌笛悠悠雪滿地。
卑及其形近字
卑主要是低、低下、低微、低劣、衰微、謙辭等義。
例如,位卑則足羞──卑之無甚高論、登高自卑:低,低下。
“登高自卑”意即登上高處一定要從低處開始,比喻做事情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翻譯:然后越王勾踐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吳國做臣仆。勾踐還親自給吳王充當馬前卒。
注意:卑鄙——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卑”的形近字:樹碑立傳(帶貶義) 口碑載道 奴顏婢膝 縱橫捭闔 稗官野史 大有裨bì益 裨pí將
隕與殞 :未嘗殞于城中也──殞身不恤:死亡 〇 望(臨近)秋先隕(落下)——巨星隕落 〇 非臣隕首(頭落地,死)所能上報
貽 遺
典例:余嘉(贊揚)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贈送、贈給)之
貽害(留下禍患)雙親 ——貽禍(留下災禍)無窮——貽誤戰機——貽笑大方——貽人口實。注意:遺留問題 不遺余力 遺:客觀地留下 而貽往往含有較強的主觀色彩。
崇 祟
崇。形聲字,形旁“山”是高大的意思,所以“崇”是高、尊重和偉大的意思。比如,“崇山峻嶺”指高山;“推崇”、“崇拜”、“崇尚”、“尊崇”、“崇敬”都同尊敬尊重有關;“崇高”則明顯指偉大高尚。
祟。會意字,“示”是鬼神的意思,所以“作祟”、“鬼鬼祟祟”等都必須寫“祟”
查與察
察著重于察看,仔細看,從觀察中來了解情況,如察覺、察看、考察隊、檢察院、考察地形、考察政績、考察干部、明察秋毫、部隊的偵察員等。
"查"著重于檢查、調查,從檢查中來了解情況,如盤查、查辦、檢查、查看、考查成績等。
比較:“偵查”與“偵察”
“偵查”,意為“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刑事案件中,為了確定犯罪事實和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確實有罪而進行調查及采取有關的強制措施”。如“偵查案情”“立案偵查”。
“偵察”,意為“為了弄清敵情、地形及其他有關作戰的情況而進行的活動”。如“火力偵察”“飛行偵察”。
“偵查員”指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和檢察機關的相關人員。“偵察員”(偵察兵)指軍隊的相關人員。偵察。
比較查訪和察訪。查訪:調查打聽案情。察訪:通過觀察訪問去進行調查,多公開進行。
錯誤舉例:“立案偵查”誤作“立案偵察”。
“叉”與“插”
“叉”是指用叉取東西。例如:鋼叉、叉車、母夜叉。而“插”是指刺進或穿入別的東西里。例如:插班、插話、插空、插秧。
“讒”與“饞”
“讒”是指在別人面前說某人的壞話。例如:讒言、讒害忠良。“饞”有看到好吃的就想吃,羨慕之意。例如:饞貓、眼饞、饞嘴、饞涎欲滴。
“競”與“竟”
“競”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競逐。本義:爭競、角逐、比賽。
例如:競爭、競標、競彩、競猜、群芳競(爭相)艷、負勢競上、萬類霜天競自由、競走、競技(比賽)、競賽(比賽,爭取優勝)、競進(爭逐擁進)、競斗(爭斗,打斗)、競心(爭強好勝之心)、競逐(角逐,競爭)、物競天擇(物競:生物的生存競爭;天擇:自然選擇。生物相互競爭,能適應者生存下來。原指生物進化的一般規律,后也用于人類社會的發展)。
“竟” 會意,從音,從人,本義:奏樂完畢。
動詞義:結束 完畢,如竟書、竟筆、竟酒、竟學、事竟、未竟之業。
副詞義:終于到底,如畢竟、有志者事竟成。古文中:竟與毛遂偕、竟怒不救楚、竟無語凝噎、婿竟不調;表示處于意料之外,竟然,如竟自與徑自不同,竟是竟然,徑是直接;全部、完全、整個,如竟日不出門。
“漂”與“飄”
“漂”是指停留在液體表面不下沉或順著風向、液體流動的方向移動,如漂移、漂游、漂流。
注意漂(pi?o)白的音調和漂(piāo)的一般聲調不同。
“飄”是指隨風搖動或飛揚,如飄蕩、飄拂、飄揚、飄舞。
“漂泊”同“飄泊”,“漂浮”同“飄浮”,“漂流”同“飄流”,用時不易區分,在液體中以“漂”為準,在空中以“飄”為宜。
剽(piāo),形聲,從力,票聲。本義:搶劫,如剽掠(搶劫;掠奪)。主要意思有:竊取、抄襲,如剽竊;勇猛,如剽悍(敏捷而勇猛)等意義。
“屆”與“界”
“屆”有到(時期)的意思,如屆期。“屆”用作量詞時,略同于“次”,用于定期的會議或畢業的班級等。
而“界”是界限,一定的范圍,職業、工作或性別等相同的一些社會成員的總稱,也指大自然中動物、植物、礦物等的最大的類別,如無機界、有機界。例如:界標、界限(與界線不同)、界定。
“戒”“誡”與“戎”
“戒”讀“jiè”, 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兩只手(即“廾”),兩手持戈,表示戒備森嚴。本義:警戒,戒備。基本意思是防備、警惕、戒除、戒律等。詞語有戒心、戒備、戒嚴、警戒線、引以為戒(引:用;戒:鑒戒。指把過去犯錯誤的教訓拿來作為警戒,避免重犯)、戒驕戒躁、戒之慎勿忘、言者無罪 聞者足戒,戒除、戒酒、戒煙、戒尺,戒條、戒指。
誡,形聲字,從言,戒聲,本義:告誡,警告,如告~、訓誡、誡勉談話。
“戎”讀“róng”,是兵器、武器、軍事、軍隊之意。例如:戎馬生涯、戎裝、兵戎。這里的“戎裝”是指軍裝,不能寫作“泳裝”。
“掉” “吊”與“調”
掉,形聲,從手,卓聲。①本義為搖、擺動,如末大未折、尾大不掉。②落、落下,如~淚。
③落在后面:~隊。④減損,消失:~色shai、掉膘、~價兒。⑤遺失,遺漏:這一行~了兩個字。
⑥回轉(zhuǎn ):~頭、~轉。⑦搖擺,引申為賣弄,耍:~文、~俏、掉舌、掉書袋、~以輕心、~臂而去。⑧對換:~包、~換。⑨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完成:改~、戒~。
吊為弔的俗字,會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 zēng)繳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蓋著,但怕禽獸要來吃,連送喪的親友都帶著弓箭前來幫助驅除。本義:悼念死者。
①祭奠死者或對遭到喪事的人家、團體給予慰問:~喪 ~孝 ~唁 憑~ 吊古尋幽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資治通鑒》。
②慰問遭遇不幸的人: 吊民伐罪、形影相~。
③懸掛,用繩子等系著向上提或向下放:吊扇、吊車、吊環、吊鋪、吊桿、吊杠、吊蘭、上~(自縊)吊嗓子、吊胃口、~燈、吊兒郎當、提心吊膽。
④ 提取,收回:~銷執照 吊案(提取案卷) 吊卷(提取文卷) 吊查(提取查閱)。
⑤哀傷,悲憫。中心吊兮。——《詩·檜風·匪風》
⑥中國舊時錢幣單位,一吊為一千個制錢或值一千個制錢的銅幣數量。
調 diào,形聲,從言,周聲。( tiáo)本義:聲音調和、協調)
①安排處置 調動:調職、~令、~用、~度(dù)、~動、~任、~防、調頭、調包計、調虎離山 、~兵遣將。古多指選拔或提拔官吏。例句:調故吏—調關東輕車銳卒—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婿竟不調
②訪查了解:~查 ~研。③音樂上高低長短配合和諧好聽,如曲調、才調、格調等
Tiáo調和、調處、調幅、調羹、調控、調科、烹調、調配、調色、調停等詞皆與基本義調和有關。
“券、卷、眷”
券,形聲。,券要分成兩半,故從“刀”。本義:契據。一般指用于買賣或債務等事務的契據憑證,如證~、債~、公債券、國庫~、入場~、優待券、穩操勝~、因燒其券。古文有動詞義契合(券內)、描摹(券宇宙之無極)等。
“卷” 形聲,從卩(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樣子),劵( juàn)聲。( quǎn)本義:膝曲。
念juàn時,多指書本、卷子、機關里保存的文件。例如:考試卷、答卷、卷宗、案卷、卷軸、卷帙(書卷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裝起來稱“帙”,即書套。現一般指書籍)。
念juǎn時一般為動詞卷起,如卷尺、卷發、卷餅、卷筆刀、卷袖子、卷褲腿、卷鋪蓋;把物彎轉成圓筒形,如漫卷詩書喜欲狂;席卷,如卷地、北風卷地白草折、卷我屋上三重茅、卷起千堆雪、卷土重來(形容失敗后組織力量,恢復勢力,重新猛撲過來)等。
只在古文念quán,同蜷。
“眷” 形聲,本義:回頭看。是指親屬、關心、懷念。例如:僑眷、眷顧、家眷、眷戀、眷屬。
“孰”與“熟”
“孰”是疑問代詞誰、哪個(表示選擇)。例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是可忍,孰不可忍。古文中還有“仔細”的含義。
“熟”是指熟練、程度深、植物的果實等完全長成(跟“生”相對)。如熟知、熟視無睹、熟能生巧、熟悉。
“尉”與“蔚”
“尉”是官名。例如:太尉、尉官。
“蔚”是指茂盛、盛大、有文采的。例如:蔚藍、蔚然成風(褒義)、蔚為大觀(蔚:茂盛;大觀:盛大的景象。發展成為盛大壯觀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給人一種盛大的印象。動賓式,作謂語,用于文物展品等)、云蒸霞蔚(蒸:上升;蔚:聚集。像云霞升騰聚集起來。形容景物燦爛絢麗)。
“撒”與“灑”
“撒” sā的動詞義有:張開、放開、發出,如撒嘴(松開口)、撒口(放松口氣)、~手、~網、~謊(說謊)、~氣、撒鴨子(放開腳步快走)等;盡量施展或表現出來,如~刁、~奸、~嬌、~歡兒、~野、撒潑、撒手锏、~酒瘋等。
Sǎ的基本意思是指把顆粒狀的東西分散著扔出去、散落。例如:撒種、撒鹽、~播。
“灑”是指使水或其它東西分散地下落。例如:瀟灑、灑脫、灑落、灑淚而別、灑掃。“撒”指散落講時,同“灑”。
“志”與“智”
“志” ,形聲,從心,士聲,戰國文字,從心之,之亦聲,意為心愿所往。本義:志氣,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本義多為名詞義,如志向、志愿,心情、知覺,記號、記事的文章等,組成的古今詞句有志介(志氣和節操)、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分(志向與才分)、志抱(志向和抱負)、志略(志氣謀略)、志氣、~愿、~趣(志向和興趣)、~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同志、詩言志、志同道合、志大才疏、鴻鵠之志、有志者事竟成,志情(心情)、志識(思想意識;見解)、志思(情志,懷抱)、神志不清,標~、地方志。
動詞義為“記,記在心里”,如~喜、~哀、~怪(記載怪異的事)、永~不忘、博聞彊志(知識廣博,記誦的事多。聞,學識。彊,同“強”。志,記);立志、專心、有志于,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志學之年。
“智” ,會意兼形聲,從日,從知,知亦聲。“知”的后起字。本義:聰明、見識、智慧、智力強。例如:~力、~慧、~商、~育、~能、~謀、才~、機~、理~、明~(a.考慮問題周到、嚴密;b.有遠見)、智多星、足~多謀、利令~昏、少年智則國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注意:因“智”為“知”的后起字,所以很多古籍中智慧一詞寫作“知”,如《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一點在古文默寫中要特別注意。
“添”與“填”
“添” tiān ,形聲,從水,忝聲。本義:增加,增補。是添加、增加、生育(后代)的意思。例如:添補、添油加醋、添枝加葉、添磚加瓦、添彩、添置、添加劑、添嘴送舌(添言加語;搬弄是非)、錦上~花、畫蛇添足。
“填” tián, 形聲,從土,真聲。本義:充塞。是指把凹陷的地方墊平或塞滿、補充、填寫。例如:填詞、填坑、~塞、填鴨、~補、~充、~空(kòng )、填溝壑、義憤~膺、填報、。
“托”與“拖”
“托”是指手掌或其他東西向上承受(物體)。例如:兩手托著下巴。
“拖”是指拉著物體使挨著地面或另一物體的表面移動。例如:拖布、拖帶。
“攜”與“挾”
“挾”是用胳膊夾住、挾制。例如:要挾、挾天子以令諸侯。
“攜”是攜帶、拉著手。例如:攜手、父老攜幼。
零─另
零主要義項有:①零碎,小數目的(與“整”相對),如零售、零件、零散、零碎、化整為零。②零頭,零數,如他的年紀已八十有零。③(樹木花葉)枯萎而落下,如樹木凋零。
另:另外,如另起爐灶。
“原”與“源”
“原”是開始的、最初的、原來、原本的意思。例如:原先、原籍、原始、原班人馬、原型人物。
“源”是來源、水流起頭的方向。例如:發源地、貨源、源頭。
一般來說,“原原本本”不寫作“源源本本”。“源遠流長”也不寫作“原遠流長”。“源源不斷”不寫作“原原不斷”。
“騖” “鶩”
“騖”是指縱橫奔馳,也指追求。“鶩”是指鴨子。“好高騖遠”、“趨之若鶩”中的“騖”和“鶩”字是不相同的。
“長”與“漲”
“長”指增加。例如:長工資、長進、拔苗助長。而“漲”是指(水位)升高、(物價)提高。例如:物價上漲、水位上漲。
“再”與“在”
“再”表示又一次(有時專指第二次)、更加、再出現。例如:再版、再見、再說、再生、青春不再。“在”是指存在、生存、參加、在于、正在等含義。例如:在編、在冊、人生在世、在劫難逃、在位。
“濁”與“濯”
“濁”是指渾濁(跟“清”相對)。“濯”是指洗。例如:濯足。濯濯童山是形容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木。
“滋”與“茲”
“滋”是指滋生、添加、噴射。例如:滋補、滋潤、滋味、往外滋水。“茲”是指這個、現在、年。例如:于茲已有三載。
“已”與“矣”
“已”有停止、已經(跟“未”相對)、后來、太、過等含義。
“矣”是古漢語助詞。一般用在句末,跟“了”相同。例如:由來久矣、悔之晚矣。
迷與謎
迷,①分辨不清;失去判斷能力:迷失|迷惑|迷路|昏迷|迷津|。②對某人或某事特別喜愛:迷戀|沉迷|癡迷|迷你型。③極為喜愛某事的人:財迷|戲迷|球迷|影迷。④使看不清;使迷惑:迷宮|迷蹤|捉迷藏|迷彩服|財迷心竅。⑤使失去判斷力:迷魂|迷惑|迷人。
謎,會意兼形聲,從言,迷聲,本義:謎語,影射事物或文字的供人猜測的隱語。如燈謎、字謎、謎底、謎面、啞謎、謎團、猜謎語等。
“無”與“毋”
“無”是沒有(跟“有”相對)、不、不論。例如:無病呻吟、無常、無動于衷、無論、無須。
“毋”是副詞,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于“不要”。例如:毋妄言、寧缺毋濫、毋庸諱言。
申─伸
申:①說明,申述,如申請、申訴、申明、申討、申辯、申謝、引申、重申。三令五申。②地支的第九位。
伸:伸展,展開(肢體或物體的一部分),如伸縮、伸直、伸手、延伸、伸張正義、能屈能伸。
注意:以下用法是正確的
[申雪][伸雪]表白或洗雪冤屈。[伸冤]①洗雪冤屈。[申冤]②自己、申訴所受的冤屈,希望得到洗雪。
申明:鄭重說明。聲明:公開表示態度或說明真相。
“愣”與“楞”
“愣”(lèng)為豎心旁,意為失神、呆、魯莽,常與人的性格、情態有關,如發愣、愣神、愣怔、愣頭愣腦、愣小子、愣頭青等。
而“楞”(“léng”)是木字旁,與“棱”字同,表示棱角或物體突出部分。現代漢語中,“楞(léng)”字基本上被“棱”字取代,如棱角、棱角分明、有棱有角。
兩個字字義不同,是不能混用的。
“出”作聲旁的一組字
“拙”是笨的意思。例如:笨拙、拙見、心勞日拙(心勞:費盡心機;日:逐日;拙:笨拙。現多指做壞事的人,雖然使盡壞心眼,到頭來不但撈不到好處,處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絀”是不足、不夠的意思。例如:支~(款項不夠分配)、左支右~(支:支持;絀:屈曲,引伸為不足。原指彎弓射箭的姿勢,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應付了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問題)、相形見~(相比之下顯得不足)、心余力絀(心里想做但力量不夠)。
礎,形聲,從石,楚聲。本義:柱腳石,墊在房屋柱子下的石頭。例如: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柱子的基石潤濕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方向)。
咄,形聲,從口,出聲。本義:呵叱聲。例如:~~怪事、~~逼人。
“茁”是指草木發芽,也指植物旺盛生產。例如:“茁壯”。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11244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