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表現手法知識點總結(語文閱讀理解基礎知識)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照應:
定義:前后意思相近或者相反的兩個短語句子或者段落稱為照應。
常見照應:前后照應,照應標題
懸念:
使讀者產生好奇心,迫切需要知道后面內容就是懸念。
如:《女兒的秘密》這一標題就有設置懸念的效果

事例展示:
照應是指文章中某些內容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關照和呼應。文章前面提到的,后面須有著落;后邊要說的,前面先有交代。這樣有呼有應,使文章顯得前后連貫、脈絡分明。
1首尾照應
例如,吳伯簫寫的《記一輛紡車》是這樣開頭的:
我曾經使用一輛紡車,離開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書籍一起留在藍家坪了。后來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戰友,心里充滿著深切的懷念。
接下去,文章寫當年在大生產運動中紡車的重大作用和紡線勞動的方方面面。回憶結束后,文章在結尾部分又寫道:
就因為這些,我常常想起那輛紡車。想起它就像想旅伴和戰友。心里充滿著深切的懷念,圍繞著這種懷念,也想起延安的種種生活。……
這種在文章的開頭部分和結尾部分互相照應的寫法,稱為“首尾照應”。
2文中照應
茅盾寫的《白楊禮贊》一文,除了有類似《記一輛紡車》的首尾照應之外,文章中間還有以下一些段落: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第4段)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第6段)
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通,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的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第8段)
這三個段落中,第4段是寫在懨懨欲睡的情緒中,猛抬眼見到白楊樹時的第一印象;第6段是寫仔細觀察了白楊樹的外形之后,進一步得到證實的印象;第8段是寫聯想到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之后,形成了帶有哲理意味的印象。這三個段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這種文章中互相照應的段落,稱為“文中照應”。
3文題照應”
有些文章的標題和文章的主題有著密切的關系,文章中的許多段落反復使用標題中所使用的文字,因而起到了強調主題的作用。例如,陶鑄寫的《松樹的風格》和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都使用了這種手法。記敘文的不少題目是作者精心提煉的點睛之筆,因此照應題目,實際上也就是刻意點睛的一種極巧妙的方法。[例如]茹志娟的《百合花》:一文在文章結尾處寫道:“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在文章結尾外照應題目,就更集中,更突出地揭示了主題。
私信回復”領取”,可領取電子檔哦!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