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渡荊門送別的古詩鑒賞提綱(中學語文必背古詩詞)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說李白,好像不能不提他的《蜀道難》這首詩對于他來說,是創作生涯中的高標。是四十年人生磨礪的感嘆。這首詩大約是天寶(唐玄宗年后,742~756)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也因為這首詩被在朝為官的賀知章稱為"謫仙人"

蜀道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后人研究認為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自己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不得志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一個豪放不羈的詩仙李白,不應該陷入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失意感嘆之中。
在他早年曾經有一句豪情萬丈的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寫出了李白對做官的愿望,雖然這是李白中年所作,不過豪放之意依然是清晰可見,

那么李白第一次出門游歷是什么樣的情景呢?
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游覽。
山隨著低平的原野地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飛來的明鏡,云層締構城外幻出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這首是第一次離家遠游時所作。他人生的前二十五年一直生活蜀地,李白這次出蜀,乘船順水路遠行,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首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直接就交代了自己這次出游的路途和目的地。這時候的詩人正值青春年輕,乘船而下,何等的意氣風發,豪情萬丈。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沿途風景變化多端,聳如云霄的崇山峻嶺,逐漸隱退,視野的前方已是平原曠野,一個"隨"字把沿途的景物變成了一幅流動的畫面,作者縱情觀賞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 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不論是起伏的山巒,還是平坦的原野;不論是浩蕩的長江,還是遼遠的荒原。作者的視野是如此闊大,這正反映出年青時的詩人,胸懷天下的氣度。

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長江流過荊門,流速減緩,江面變得平靜,恰值天朗月圓之夜,詩人站在船上俯視江面,明朗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下來的一面明鏡似的。白天,仰望遠方,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一聯中,以水中明月如圓鏡來襯托江水的平靜,以天上的云彩構成海市蜃樓來襯托江岸的開闊和天空的高遠。頷頸兩聯,詩人通過自己的遠游感受,為我們展現了由蜀地到楚國一路上綺麗壯觀的風光,體現出來詩人浪漫主義的氣息,面對這壯闊的大地,看著這流經故鄉的江水,詩人不僅起了思鄉之情。

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遠行。詩人從小隨父親生活在蜀地,二十五歲才第一次出門遠游,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不舍呢?但詩人非常巧妙的把自己的思念之情轉化到故鄉水的身上,不明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我遠行,把江水擬人化,卻巧妙的表達出自己對故鄉的無限情思。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