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小墨:
為了讓同學們在家可以更好的學習,特推出了“停課不停學”的系列文章,上午我會給大家整理課文,下午的時候針對今天學習的課文會整理出同步試題供大家練習,學和做兩不誤!希望

可以幫助到孩子!
鞏固練習
基礎知識識記
1.給下列加紅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赫然( ) 迭起( ) 迥乎不同( )
潛心貫注( ) 典jí( ) 獨cái ( )
2.給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組詞。
載( ) 炯( ) 籍( )
裁( ) 迥( ) 藉( )
栽( )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紅的詞。
(1)十年艱辛,一部“校補”赫然而出。
赫然:
(2)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
群蟻排衙:
4.《說和做》一文作者____________,近代杰出的____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第一本詩集是____________,曾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了一首抒情詩是____________。
運用能力提升
5.解釋下列句子中“說”字的不同含義。
(1)“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2)他并沒有先“說”,但他“做”了。
(3)他“說”了,跟著的是“做”。
6.指出下面各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1)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
(2)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
(3)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4)聞一多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并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 )
7.判斷下列句子從描寫的角度看,各屬于什么描寫。
(1)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
(2)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 ( )
(3)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 )
(4)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 ( )
8.判斷下面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人家說了在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概括了聞一多先生在治學方面的特點。( )
(2)“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聞一多先生鉆研學問的艱難困苦。( )
(3)“不動聲響,無聲無聞”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潛心鉆研學問,默默無聞,不問世事,與世無爭。( )
(4)“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贊揚了作為學者的聞一多先生治學的實干精神和謙虛美德。( )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贊揚了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統一的美德。 ( )
9.散文常用敘議結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見解,本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議論有的放在有關的敘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關的敘述之后(B),還有的放在敘述的中間(C)。它們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過渡銜接(b),或歸納總結(c)。請指出下面幾處議論的位置和作用。
(1)“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 ( )( )
(2)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 ( )( )
(3)聞一多先生還有另一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 )( )
(4)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
10.仿照下面例句寫一句話。
例句: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
仿句: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__________________。
11.冰心說:“聞一多的死是一首偉大的詩。他給我們留下了最完美、最偉大的詩篇。”周恩來、鄧穎超驚聞聞一多先生遇害,提筆寫下這樣的挽聯:
為民主為和平為大眾成仁取義;
反獨裁反內戰反特務雖死猶生。
請同學們也為聞先生寫一句墓志銘來表達自己對先生的紀念和崇敬。
12.夾敘夾議就是以記敘為主,在記敘中運用恰當的議論。如文中就是把聞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來寫,把敘述和議論結合起來寫,表現出聞一多先生的言行一致。以生命的代價追求民主、反對獨裁的高尚人格,從而使文章過渡自然,結構嚴謹。
請用夾敘夾議的形式寫一段話。
課內同步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3~17題。
(1)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2)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3)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4)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一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后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5)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6)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一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一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7)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請傳觀。”
(8)這就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一張政治傳單!
(9)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兇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并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
(10)他“說”了。說得真痛快,動人心,鼓壯志,氣沖斗牛,聲震天地!
(11)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12)他“做”了,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他終于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
(13)聞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
13.選文第(1)(2)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是。選文第(14)段的兩句話再次點題以照應題目中的和。
14.選文中有關聞一多“說”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15.說說對下列句子的理解。
(1)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
(2)他“說”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16.聞一多先生說過“我是做了再說”“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但他又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一顆心,有一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這前后的說法是否矛盾?為什么?
17.“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課外拓展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帶套袖的孫犁先生
(1)我產生要當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階段。為了驗證我成為作家的可能性,父親還領我拜會了《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師。記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師對我說:“在中國作家里你應該讀一讀孫犁。”我立即大言不慚地答曰:“孫犁的書我都讀過。”他又問;“你讀過《鐵木前傳》嗎?”我說:“我差不多可以背誦。”
(2)一九七九年,我從插隊的鄉村回到城市,在一家雜志社做小說編輯,業余也寫小說。秋天,百花文藝出版社準備為我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我被李克明、顧傳菁二位編輯熱情地請去天津面談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韓映山囑我帶封信給孫犁先生。
(3)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個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我終于走進了孫犁先生的“高墻大院”。這是一座早已失卻規矩和章法的大院,孫犁先生曹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詳細描述過它的衰敗經過。如今各種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著,稍顯平整的一塊地,一戶人家還種了一小片黃豆。那天黃豆剛剛收過,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會神地撿豆子。我看到他的側面,已猜出那是誰。看見來人,他站起來,把手里的黃豆兩給我們,微笑著說:“別人收了豆子,剩下幾粒不要了。我撿起來,可以給花施肥。丟了怪可惜的。”
(4)他身材很高,面容溫厚,語調洪亮,夾雜著淡淡的鄉音。說話時眼睛很少朝你直視,你卻時時能感覺到他的關注或說觀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褲,當他騰出手來和我握手時,我發現他戴著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著他引我們進屋,高聲詢問我的寫作、工作情況。我很快就如釋重負。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會不茍言笑的,戴著套袖的作家給了我一種親近感。
(5)其后不久,我寫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說,篇幅卻不短,大約一萬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給省內幾位老師看,不料有看過的長者好心勸我不要這樣寫了,說“路子”有問題。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膽將它寄給孫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報》的《文藝》增刊上發了出來,《小說月報》也很快作了轉載。
(6)我再次見到孫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著大風。他剛裁出一沓沓粉連紙,和保姆準備糊窗縫。見我進屋,孫犁先生迎過來第一句話就說:“鐵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見老?我這兩年老得特別快。”當時我說:“您是見老。”也許是門外的風、房間曲清冷和那沓糊窗縫用的粉連紙加強了我這種印象,但我說完很后悔,我不該迎合老人去證實他的衰老感。接著我便發現,孫犁先生兩只襖袖上,仍舊套著一副干凈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著一種干練的活力,一種不愿停下手、時刻準備工作的情緒。這樣的狀態,是不能被稱為衰老的。
(7)我第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是和幾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沒撿豆粒,也沒糊窗縫,他坐在寫字臺前,桌面攤開著紙和筆,大約是在寫作。看見我們,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別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見了那副套袖。記得那天他很高興,隨便地和大家聊著天,并沒有摘去套袖的意思。這時我才意識到,戴套袖并不是孫犁先生的臨時“武裝”。
(8)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贈我的幾函宣紙精印的華箋寄給孫犁先生時,收到他這樣的回信,他說:“同時收到你的來信和惠贈的華箋,我十分喜歡。”但又說:“我一向珍惜紙張,平日寫稿寫信,用紙亦極不講究。每遇好紙,筆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紙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見過習慣戴套袖的孫犁先生,或許我會猜測這是一個名作家的“矯情”,但是我見過的戴著套袖的孫犁,見過了他寫給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紙不是《天津日報》那種微黃且脆硬的稿紙就是郵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則永遠是印有紅色“天津日報”字樣的那種。
(9)我相信他對紙張有著和對棉布、對衣服同樣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勞動的尊嚴與德行、人生的質樸和美麗。 (摘自《從夢想島發》,原文略有改動)
18.“我”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時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見,他分別給了“我”什么印象?
19.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達什么?
20.第(1)段作者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慚”這兩個詞?
21.第(3)段畫線句優美的原因是什么?
22.第(9)段畫線句的含意是什么?
23.徐光耀老師為什么先讓“我”讀孫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談談你的感悟。
附加題
(2016?廣西南寧中考)綜合題。
5月22日下午,有網友爆料:某電商CE0(首席執行官)在一檔訪談節目中稱:“一百年后,周杰倫肯定就是垃圾了。”此言一出,旋即引發網友們的熱議。與此同時,一次名為“音樂深呼吸”的語文與音樂的“聯誼”活動,正在學校里開展,請你按要求完成。
24.【音樂論辯】流行音樂“被黑”,并非起于周杰倫。之前,謝霆鋒、五月天、TF-Boys等也都曾被詆毀。那么,對流行音樂你有什么看法?請表明觀點,說說理由。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成理,字數在80字以內。
25.【音畫聯展】學校準備在新建的音樂教室里展掛一些有關音樂的畫和對聯。
①下圖是備選作品,它記錄了春秋時期兩個音樂知音的傳奇故事。將故事簡要地敘寫出來。字數在60字以內。

②下面是備選的一副對聯,只有上聯,需續寫下聯。
上聯:陽春白雪傳雅曲 下聯: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識記
1.hè dié jiǒng qián 籍 裁
2.載zǎi(記載)zài(載重) 裁cái(裁判) 栽zāi(栽樹)
炯jiǒng(炯炯) 迥jiǒng(迥異)
籍jí籍貫 藉jí(狼藉)jiè(慰藉)
3.(1)形容令人驚訝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現。(2)這里指整齊地排列著。
4.臧克家 詩人 作家 編輯家 《烙印》 《有的人》
運用能力提升
5.(1)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2)吹噓,自詡。(3)對于革命的宣傳和動員,對反動派的揭露與斥責。
6.(1)比喻(2)比擬(3)比喻 (4)反復
7.(1)語言描寫(2)肖像描寫(3)行動描寫(4)肖像、神態描寫
8.(1)√(2)╳(3)╳(4)√(5)√
9.(1)A a (2)C c (3)C b (4)B c
10.示例:有如向宇宙尋求未知的星球
11.示例:(1)寫寫寫,寫出累累碩果;做做做,做出驚天偉業;說說說,說得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標!(2)開口說話,擲地有聲;腳不下樓,著作甚豐;唐詩雜論,楚辭校補;深刻鉆研,一絲不茍;大聲疾呼,為民請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3)一詩一文一煙斗,一個脊梁一聲吼;一畫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紅燭。
12.示例:生活告訴我,一切要快樂地面對。沉浸在親情之中,我快樂;上新衣服,我快樂;享受著美食,我快樂;取得了好成績,我快樂。快樂是一種享受,它體現了我們的愉悅心情,同時也能給別人帶來好心情。快樂能讓心靈保持明亮,并且充塞著之重真實而永恒的寧靜。我們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明朗,則展現出周遭的環境,都是美好而善良的。因此,對生活中的一切,我們都要快樂地面對。
課內同步閱讀
13.承上啟下(過渡) 說 做
14.宣傳民主,反對獨裁;起草政治傳單,宣傳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會上痛斥敵人;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列。
15.(1)聞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傳民主。(2)表達了聞一多先生英勇無畏、誓與反動派拼死一戰的決心。
16.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學問時不說、不自夸、勤奮踏實的精神。后者指他作為革命者方面的表現,宣傳革命道理,當然要說。
17.“口的巨人”意味著聞一多先生為正義、民主、自由大聲疾呼;“行的高標”意味著聞一多篤行務實 ,勇于犧牲。
課外拓展閱讀
18.第一次見孫犁,他正在撿豆粒,他給了“我”一種親切感。第二次見孫犁,他正和保姆準備糊窗縫。“我”看到了他的樸實,雖年老仍洋溢著活力與激情。第三次見孫犁,他大約是在寫作。“我”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質樸熱情。
解析:此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首先找到“我”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時的情形,第一次在(3)(4)段,第二次在(6)段,第三次在(7)段。根據語言、動作描寫概括他給“我”的印象。
19.借助“套袖”表現了孫犁先生親切熱情、質樸勤儉、激情活力、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等人格魅力。
解析:此題考查對主旨的把握。結合文章內容,體會“套袖”體現出的孫犁的精神品質。
20.年少時,“我”自視才高,便敢有當作家的夢想。現在看來,自覺有些狂妄,故稱“妄想”;那時,“我”自以為讀了幾篇文章,就懂了孫犁。現在憶起,真是年少輕狂,故稱“大言不慚”。
解析:此題考查對詞語的理解能力。聯系上下文,結合語境,“妄想”“大言不慚”這兩個詞表達了作者回想起少年時自己的態度而感到慚愧的情感。
21.“看見”“站起”“亮”“微笑”等動詞的運用,生動逼真地讓孫犁的質樸熱情躍然紙上;人物的語言描寫體現了口語化的風格,自然真切地讓孫犁的親切樸實呼之欲出。
解析:此題考查對語句的賞析。從動詞的運用和語言描寫兩個方面進行賞析。
22.勞動是讓人尊重的行為,一個人對待勞動的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孫犁,撿豆粒、糊窗縫、珍惜衣服和紙張,都是他尊重老動的體現,也是他質樸美麗人生的寫照。
解析:此題考查對語句含義的理解。結合孫犁先生對待勞動的態度體會其人生的品行、價值。
23.徐光耀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從孫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諳熟“為文先為人”之大道。其實,不僅“為文”,為人和事,亦應如此。
解析:此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及感悟。徐光耀老師讓“我”讀孫犁而非他的作品,其實是讓“我”學習他的人品。可以圍繞“如何做人”談感悟。
附加題
24.示例一:流行音樂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只是應時運走紅的產品,有時代的局限性;時過境遷則很難再激發人們的共鳴,有受眾的局限性。因此,流行音樂只能走紅當下,無法成為經典。
示例二:流行音樂不乏感情真摯、格調清新的佳作。內容上表達對生活、理想的感受,有強烈的感染力;旋律優美,易于傳唱,能引起人們對流行歌曲的迷戀。流行音樂是時代的需要。
示例三:看待流行音樂需要辯證觀點。積極向上的流行音樂能催人奮發向上,使人熱情澎湃;格調低下的流行音樂使人頹廢,影響心理健康。所以,還是需要人們具有較高的音樂鑒別力。
25.①示例: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伯牙視其為知音。子期去世,伯牙便摔壞古琴,終生不再彈奏。
解析:本題考查敘寫故事的能力。第①題細致觀察圖片,有兩個人物,一人彈琴一人傾聽,加上題干中“春秋時期兩個音樂知音”的提示,很容易聯想到“伯牙碎琴”的故事。描述時,注意交代清楚記敘的要素,語句簡潔而流暢(60字以內)。伯牙碎琴(又名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俞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來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終生不再彈琴。
②答案示例:高山流水覓知音
解析:本題考查續寫對聯的能力。按照對聯的要求,相同位置詞性相同,意義相對或相反。上聯“陽春白雪傳雅曲”,四字短語 動詞 名詞。因這一對聯與“伯牙碎琴”的故事有關,因此下聯要以“伯牙碎琴”為內容,按照相同位置詞性相同,意義相對或相反的特點,組織下聯即可。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