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5)

導讀貼在郭初陽身上的標簽從來不少。作為一名獨立語文老師,他是“新生代語文教育領軍人”,也是“體制教育的反思者”。作為語文教學創新的實踐者,他的公開課被稱為語文界....

貼在郭初陽身上的標簽從來不少。作為一名獨立語文老師,他是“新生代語文教育領軍人”,也是“體制教育的反思者”。作為語文教學創新的實踐者,他的公開課被稱為語文界的“巴黎時裝發布會”,讓前來旁聽的同行、家長屢屢驚呼“語文還能這樣教”。

但對于郭初陽來說,這些標簽都不重要。自2008年離開執教六年的杭州外國語學校后,郭初陽以更為獨立的身份審視和反思語文教育,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是通過離開學校來接近教育的。”

“獨立”意味著邊緣,也意味著自由。2010年,郭初陽與蔡朝陽、呂棟(三人也被稱為“浙江三教師”)出版《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分析考察三大小學語文教材權威版本中涉及“母愛”話題的課文,直指小學語文教材諸多不合理性,即“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2013年,郭初陽參與編著的《讓性回歸常識》正式出版。他也借由此書向大眾疾呼“兒童性教育應該被完全學科化”。

郭初陽長期致力于語文教學的創新改革。離開學校之后,他既有關于“教什么”“怎么教”的選擇權,但同時,他也需要自行研發教材,并接受來自市場、家長和學生的三方檢驗。

到了今天,郭初陽將語文教學比喻為“造船”。在他看來,我們不能為造船而造船,不然造船本身就會變得無聊而乏味。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應當能夠借由“造船”,喚起學生行駛向遠方的渴望。

“莫泊桑的《項鏈》和《灰姑娘》的敘事傳統有什么關系?”

“如何給《南方周末》投稿?”

“從《牧人的故事》來理解‘自由’的重要性。”

在新書發布之際,我們通過電話連線采訪了身在杭州的郭初陽,與他聊了聊什么才是“自由而有光的教育”。郭初陽認為,理想的教育有如一場化學反應:學習的人有一顆渴慕的心,教授的人既想教又能教。當師生剛好在某個“可教的時刻”相遇,好的教育就自然發生了。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1)

《郭初陽的語文課》,郭初陽著,樂府文化 | 北京聯合出版社,2020年10月。

采寫 | 青青子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2)

郭初陽,獨立語文老師,語文界新生代領軍老師,語文課堂的革命者。代表作有《郭初陽的語文課》、《一個獨立教師的語文之旅》、《言說抵抗沉默:郭初陽課堂實錄》等。

01 十堂“超綱”的語文課

“好的語文課,能將人帶往遠方。”

新京報:這套《郭初陽的語文課》和傳統的語文課本非常不同,比較像是西方人文通識課的課本,借由“語文”的概念,跨學科地教授人文知識。當時是怎么想到做這樣一本書的?

郭初陽:這本書算是我十多年來教學的自然成果,屬于瓜熟蒂落的過程,也和這些年來我對語文的理解更新有關。

我現在更傾向于將語文課理解為“語文 ”。我認為“ ”的概念很好地闡釋了語文本身的特質和語文這門學科的功能。

首先,語文的基底是語言,而語言又是思維的體現。朱光潛曾在《詩論》第四章提到過,所謂“有話說不出”,“說不出”因為它根本未成為話,根本沒有想清楚。也就是說,如果你想清楚了,你就可以說清楚,也可以寫清楚。從這個角度來說,語言和思維是同一的。

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它必須要有承載性的內容,就像其他學科也都需要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所以,一個好的語文課,既是完全語文的,同時,又像一艘船,載著我們到各個地方去。狄金森的《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中有這樣一段: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

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

一頁跳動的詩行那樣 -

把人帶往遠方”。

我覺得這是蠻好的比喻。如果學習語文就是“造船”,我們不能單單為“造船”而造船,這樣的話,“造船”本身會變成非常無聊的勞動,會讓人厭倦。一個好的老師應當能夠喚起學生行駛向遠方的渴望。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3)

上課中的郭初陽。

為了達成這樣的使命,語文課就不只是學習教材那么簡單,它要有更豐富、更有趣的承載性內容。同時,它需要穿插通識教育內容,比如心理學、社會學、文化研究以及經濟學等。

新京報:這種“語文 ”的嘗試大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郭初陽:這種嘗試主要還是從我離開學校之后才開始。出發點很簡單,為了激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覺得語文課是可以好玩、有趣,也是值得深思的。

新京報:當時是如何選擇這十堂課的主題的?

郭初陽:從這10節課的內容上來看的話,剛好一半文本是教材里的,一半文本是教材之外的文本。比如《珍珠鳥》、《愚公移山》、《項鏈》、《鞋匠的兒子》,還有《父母的心》,這些原本就是在教材里面的,另外5節課就是自選教材。

之所以會有自選教材,是因為語文教材的容量實在太有限了。當年我們做《小學語文教材七人談》,中國海洋大學的朱自強教授就認為,小學語文教材的問題總結下來就4個字:短小輕薄。篇幅很短很小,文體不分明,多以散文為主。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4)

《小學語文教材七人談》,朱自強 / 郭初陽 / 徐冬梅 / 王榮生 / 李慶明 / 周益民 / 張學青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6月。

如果老師拿這樣的教材來作為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從中獲得的營養會嚴重不足。因此,我覺得,學校里的語文課,語文書與補充教材的比例,五五開是一個恰當的比重,既充分考慮到語文本身的營養,也充分考慮到應試的問題。

新京報:你在每一堂課的文本選擇上,做了哪些考量?

郭初陽:之所以選擇這些文本,是因為它們兼具經典性與可闡釋性。例如,這本新書里面有一堂《愚公移山》的課。《愚公移山》是經典的中國傳統文化范本。我前后上過3節《愚公移山》的課,越來越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有闡釋的空間。

《珍珠鳥》也是一樣。你既可以把它看成是簡單闡述人和動物之間相互信賴的一個文本,同時,你也可以從普通人不太會留意到的,比如從梳理作品中的籠子個數、對籠子本質的思考,以及小鳥到底有沒有離開籠子等層面來做延伸討論。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5)

《珍珠鳥》,馮驥才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

02 自由閱讀vs應試閱讀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

新京報:具體到每一堂課的設計,這本書也是超越了傳統的“八股”教學,更像是針對性的文本細讀 延伸討論。

郭初陽:對。文本細讀,英文里也叫做“close reading”。我認為它是一個語文老師的看家本領,或者說是立身之本。

一個好的文本,就像湖泊或大海,我們不應當只是在表面滑行,而是得跳進去游泳,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間,才能有所發現。

讀書方法中有一名為“八面受敵”的精讀法,說的是,我們對待每一本書都需要用“一意求之”的方法,也就是說,一本書可以反復讀,并且每一遍都要帶著不同的目的去讀:

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蘇軾《與王庠》

可惜的是,我們日常的閱讀很多都是為了追求情節曲折的獵奇式閱讀,只是被情緒牽引,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所謂的傳統八股教學,也只是談中心思想,標段落序號,沒有真正進入到文本中去。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覺得無聊、無趣。

所以,一堂好的語文課,需要老師帶著學生進入文本內部,這樣,才能產生充沛的信息流,也才能吸引學生一直讀下去、聽下去。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6)

新京報:能舉一個例子嗎?

郭初陽:我們以莫泊桑的《項鏈》舉例。小說的開頭有這樣一句,“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如果我們拿這句話做文本細讀,第一個問題就是,作者為什么在這里用一個“也”字。

“也”就意味著,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并不是唯一美麗動人的女性。讀到后面,我們會發現,這個“也”指代的是佛來思節夫人。她是瑪蒂爾德在教會中學的同學,也是一個有錢人。小說的后來寫道,10年之后,瑪蒂爾德和佛來思節夫人再次相逢,佛來思節夫人依舊年輕,依舊美麗動人,但瑪蒂爾德因為操勞而容顏不再。

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放到更廣闊的文學源流來看,就會發現,莫泊桑很有意識地寫了一個“反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的故事里面寫青春,莫泊桑寫的是衰老;《灰姑娘》的故事里面寫的是借由愛情超越等級,莫泊桑寫的是漫長婚姻里的階層跌落(最開始瑪蒂爾德家里還有一個女仆,最后弄得連女仆都沒有了,自己變成女仆了);《灰姑娘》故事里面講的是兩人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項鏈》里的夫妻二人用十年的艱辛還清債務以后,才發現項鏈是假的,辛苦是白費的,這是一個加倍的不幸的結局。

通過“也”的分析比對,我們就能知道,一流的小說家莫泊桑,在一開始就告訴所有的讀者,我也要給你們講一個灰姑娘的故事,但是我要講的是一個反灰姑娘的故事。

這就是為什么文本細讀那么重要,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文字訓練,就不會留意到這個“也”字的存在,也就不能進入到文本的深處,去理解小說更廣闊的意涵。

新京報:我最驚喜的是《社會寫作課》那堂課,教孩子們如何給《南方周末》投稿,讀下來感覺也是在培養孩子們的公民意識。很好奇這堂課的由來?在你的學生中,給雜志或媒體投稿的孩子多嗎?

郭初陽:這個說來話長。從2011年開始,我們要求初中學生每周帶著當周的《南方周末》進課堂。我們也在課堂上專門設置了一個讀報時間。

剛好《南方周末》有一專欄,專門開放給讀者來信,談論讀者自己關心的社會問題,或對報紙上討論的問題做一些回應。我們和《南方周末》當時評論版的編輯很熟,他們也都知道,杭州有一群學生,每個禮拜都在讀《南方周末》。

所以,我就想著學生們可以借著投稿,學習評論文的寫作方法。這也是《如何給南方周末投稿》這堂課的由來。

這么多年下來,這節課還蠻有效果的。在課堂上,我們不僅教學生研究評論文范本,還讓他們互換角色,分別從“撰稿人”和“編輯”兩個角色來研讀稿件。這兩種角色的眼光不同,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很不一樣。

從2011年到現在,我們的學生在《南方周末》上發了幾十篇稿子。主題也很多樣,比如說“路旁的梧桐樹為什么要把它砍掉”;“公交車可不可以停得離站臺更近一點”等等。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7)

《公交車,請停近一點》:2020年8月13日《南方周末》夏梓涵同學文章。

這堂課也是“建設性寫作”的訓練,目的是告訴學生們,你必須要關注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生活是重要的。同時,我們鼓勵學生要善于發現生活中不合理的地方,因為這種不合理,往往也是很多人會面臨到的問題和麻煩。最后,我們還要求學生以自己審慎的思考和資料收集,來對這個問題做出看法層面的回應。

新京報:這套課堂實錄和傳統應試教育系統下的教材很不一樣,會擔心學生要面臨的應試問題嗎?

郭初陽:我曾經在學校教書12年,6年在翠苑中學,6年在杭州外國語學校。我對應試也不陌生。當年的翠苑中學語文組在應試方面,還是很厲害的。我們帶的那一屆初三學生就拿了杭州市中考語文的第一名。

現在我獨立出來了,不太需要考慮學生應試的問題。這也是因為,愿意來上課的學生,基本上都不是為了應試而來,遇到應試問題的學生,也不會選擇來我們這里上課。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8)

郭初陽課堂上的學生合影。

如果一定要問我的看法,我希望學校里的老師能夠把應試閱讀和自由閱讀做一個清晰的劃分。比如說,這節課是自由閱讀課,我們就好好做文本細讀。下節課是應試閱讀課,我們就做考試的練習。

換個角度來講,自由閱讀和應試閱讀并不沖突。自由閱讀多了,學生的應試能力自然會變強,只是效果沒有那么直接。我打個比方,應試閱讀和自由閱讀都有點像跑步。自由閱讀像我們平時跑的馬拉松或者體能訓練。應試閱讀像跨欄跑。一個馬拉松跑得很好的人,在沒有接受任何跨欄訓練的情況下去參賽,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績。但馬拉松和體能訓練肯定能給他打下很好的底子。

03 教師身份再思考

“做一個幫助者、陪伴者和守望者。”

新京報:你在評述集里提到,最早你是偶然而成為語文老師的。如果選擇語文老師是偶然,是什么讓你在之后一直堅持從事語文老師這一職業?

郭初陽:回過頭來想,我覺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比如,我的母親是一名教師,我和我小學語文老師的關系也很好,今年教師節的時候,我還寫了一篇回憶她的文章。

那么說回來,當老師確實很辛苦,中間有一段我也短暫離開過,去做小學語文教材的批評和雜志撰稿。但回過頭來又繼續來做教育,我覺得是我自己成長了,同時,我對教師身份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我剛從杭州師范大學畢業的時候,一心只想著逃跑。現在我卻覺得,老師或者說語文老師,簡直是天底下最好的職業。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9)

郭初陽和他的第一屆學生合影。

首先,老師是服務他人的職業,但不同于其他服務行業,老師面對的,都是最年輕、最朝氣蓬勃的一群人。也就是說,這個職業本身讓人感到年輕。

同時,當一名老師,還能讓我對人生的可能性保持好奇。比如說,你的學生小時候是這樣的,但長大后變成完全不同的樣子,從事著你完全意想不到的職業。這就會讓你感到人生的可能性太玄妙了。

再者,當老師還有個好處,就是能夠完全沒有功利地希望一個人有所成就,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有好的發展。這是一種很好的心態。我也愿意長期當學生的幫助者、陪伴者和守望者。

最后,一個好的老師也可以獲得長期的友誼。像去年國慶節,我重新給我帶的第一屆翠苑中學的學生上課。他們現在都是中年人了,小孩也都上小學了。那堂課最后變成,我給我的學生和我學生的小孩一起上課。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10)

2019年10月,郭初陽給他的第一屆學生和學生的孩子上了一堂《小王子》。

新京報:從體制內到體制外,你對教師身份有哪些不一樣的思考?我記得你之前也曾做過一段時間的編輯,后來為何還是選擇回到教師身份?

郭初陽:一個詞,自由。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發現我厭倦教書了,尤其是天天要處理冗雜的事務性工作,還要抽身處理學生打架的問題。后來,我和幾個朋友聊了之后發現,自己其實還是蠻喜歡上課的,厭煩的只是無謂消耗的那部分事情。

體制內的老師只能教別人規定他們要教的內容,對于教什么、怎么教,都不太有選擇權。離開了體制,我發現我可以上我自己想上的內容,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方式來教。這樣一來,我作為老師,就有充分的選擇權,只需要學生認同、家長認同、市場認同就可以了。

當然,自由本身也來之不易,要付出很艱苦的勞動。比如,教材全部由你自己來研發,課程需要獲得市場的認同等,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新京報:在你二十多年的教師生涯中,誰或者誰的教育理念對你的影響最大?

郭初陽:如果只能選一個人的話,那肯定是美國教育學家斯蒂芬·克拉生的《閱讀的力量》。我還專門寫過這本書的書評。

克拉生是南加州大學的一個教授,他對語文教學做了詳實的調查,發現常規意義的篇章講授、語段閱讀等直接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沒有功效。他在書里說道:“大部分老師花了大量時間,在課堂上教字詞句、語法規則、語文知識、閱讀方法,基本上是浪費時間,遠不如讓孩子自由閱讀成績更突出。”

這本書的發現很刺激我。當時我們都很驕傲,我們的學生拿了杭州市中考語文的第一名。但這項研究發現,我們這種做法雖然能讓學生取得好成績,但無法真正促使學生在閱讀上的進步。

后來,這本書也成為我們課程建設的奠基之作,每一年也都會推薦給家長們閱讀。作者在書里提出了自由自主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的概念。他發現,只有那些“沒有要求、沒有任務、沒有壓力、不需要講課的閱讀,才是提高語文能力最有效的手段”。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11)

《閱讀的力量》, [美]斯蒂芬·克拉生著,李玉梅譯,王林審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1月。

新京報:最近,家長群事件也引起很大的輿論反響。你有關注到嗎?隨著微信家長群的普及,老師和家長的關系更加劍拔弩張了。這次事件也延伸出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責任權利邊界。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

郭初陽:微信是一個工具。既然它是工具,就看我們怎么來使用它。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用的是最傳統的短信,來和家長交流。但微信群的趨勢很難抵擋,后來我們也建了家長群。

我對家長群的看法主要分這幾個層面。首先,這個群的功能更多是做通報,讓家長了解基本的情況。它不應該用來捆綁家長,或是用來對家長下命令,尤其不能要求家長打卡。其次,老師不能把教學的擔子轉嫁給家長,比方說100斤的擔子,我挑80斤,家長挑20斤,這也是很不恰當的做法。

如果雙方能保持基本的原則——不增添負擔,沒有硬性要求,不轉嫁壓力,那么,我們還是能很好地利用“家長群”這樣的溝通工具。我們自己的家長群就一直很好。因為這個群沒有負擔,我們只是通報家長上了哪些內容,穿插對家長問題的解答,比如應當選一些什么書,什么書的版本比較好。平時的氣氛也很友好。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12)

學生家長主動要求出演《李爾王》。

04 理想的語文教育

“好的教育,不應該囿于學校。”

新京報:這幾年,你一直在做非學校化教育的探索。你心目中理想的語文教育是什么樣的?現在達到了嗎?

郭初陽:吳康寧翻譯過一本叫做《去學校化社會》的書。這本書其實給了我們一個關于什么是“學習”,什么是“學校”的思考。學校是一個工業社會的概念。我們一直說學校怎么怎么好,但為什么學校導致這么多學生厭倦,甚至有人希望炸掉學校?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13)

《去學校化社會》,[美]伊萬·伊利奇著,吳康寧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年9月。

對我來說,我是通過離開學校來接近教育的。今天有些學校恰恰成了離教育最遠的地方。當然,這也涉及我們對教育的理解,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語文教育。

我認為,很多好的教育是可以通過自我學習來達成的。比如阿城,他就是在北京的舊書店里完成了語文教育。所以,很多時候,好的教育或者好的語文教育,其實并不需要老師。

但是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做常規性的理解。我認為,理想的教育,是學習的人有一顆渴慕的心,教授的人很想教,也具備教授的能力和經驗。同時,他們之間剛好就有一個我們稱之為“可教的時刻”。

這樣的教育未必一定要發生在學校里面。很多社會空間也可以被視為是學校或課堂。說到底,我們只需要一個空的空間,好的教育就會發生,因為自愿想來學的人就會來,愛教的人自在那里教。

新京報:2019年,全國開始統編教材的改革,也引發了不少爭議。我記得你在2009年的時候就做過一項課題調研,出版成《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一書。你如何看待這幾年體制內的語文教育變化?感覺整體上是不僅教學負擔更重,選材也趨向保守。

郭初陽:用魯迅的一句話來講,叫做“城頭變幻大王旗”。我最近把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全部拿到了,稍微翻了一下,只有一個評價,換湯不換藥。

首先是經典文本的不足。其次是對某些名家名作的不明原因地刪改。最后,還有“三無”問題,沒有作者、沒有出處,沒有出版年月,甚至還出現了“自我引用”的問題。比如說,2010年版的語文教材中的某篇課文沒有出處,到了2019年的時候,這篇課文依然存在,但在引用處注明出自2010年版的小學語文教材。

語文課到底該學什么(我們上過的語文課)(14)

小學語文二年級教材中《黃山奇石》一篇出現的自我引用問題。

新京報:今年年中,也出現了教材分性別的爭議。感覺性別教育、性教育在國內的教育體系中一直是缺失的。你有想過做這方面的拓展嗎?

郭初陽:2013年的時候,我參與編過一本叫做《讓性回歸常識》的書。我們當時回顧了民國時期的一本教育類雜志——《教育雜志》。這本雜志可謂包羅萬象,什么內容都有。1923年的某一期,就有性教育專號,整整一期,大概十幾篇文章都在談性教育,話題完全跟國際接軌,整體的觀念也蠻先進的。

我之前出的《課堂實錄》里面,講到契訶夫的《套中人》,教材里把它改成了《裝在套子里的人》,那節課我們也是很自然地涉及到了性教育的話題。

我一直認為,性教育是基礎教育,應當完全學科化,但是現在幾乎沒有。同時,有些家長的性觀念也很落后。比如北師大出的性教育課本,因為涉及漫畫形式的男女生殖器,被部分家長抵制。我甚至覺得我已經有點跨界了,因為我本身是中文系出身,不是性教育的專家,但看到這樣的境況,都急得自己沖上去了。

新京報:接下來,在語文教育領域,你還想做哪些新的探索和嘗試?

郭初陽:我還是會繼續做語文老師,發現更多經典文本,然后用好的方式把它傳遞給學生。這基本上是長期的任務。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采寫:青青子;編輯:王青;校對:李世輝。題圖為電影《死亡詩社》(1989)劇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