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知識>草衰的衰怎么讀(衰shuāi斜xié騎qí)
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首先我要聲明,我不是來討論什么國家語言政策的,我只是因為沒事喜歡讀讀書,一個只有初中畢業(yè)文憑的人,在如今的社會可能我這樣的一個文憑都不知道還算不算是文憑了?,F(xiàn)在演戲的都已經(jīng)博士、博士后了。所以我說的內(nèi)容既不參與學(xué)術(shù)探討,也不是什么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是根據(jù)我一知半解的知識進(jìn)行的一些胡說八道的分析。
下面是三首詩《回鄉(xiāng)偶書二首·其一》
唐·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里的韻腳字“衰”到底應(yīng)該讀 [shuāi]還是讀[cuī]?

《山行》
唐·杜牧(803年-約852年)
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里的韻腳字“斜”到底應(yīng)該讀[xiá]還是讀[xié]?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803年-約852年)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里的“騎”到底應(yīng)該讀[jì]還是讀[qí]?

首先要搞清楚賀知章押的是什么韻,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一說作詩就只懂把《平水韻》搬出來,《平水韻》原名叫《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作者叫劉淵,金國人,生卒年不詳,雖然說他是根據(jù)唐人作詩用韻的情況來編撰的,但是畢竟離賀知章去世已經(jīng)400年上下了,他可能參考的資料是唐代的《切韻》、《唐韻》或者離他年代距離比較近的《大宋重修廣韻》、《禮部韻略》之類的韻書,因為他是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人,因此又叫《平水韻》,實際上不管是《唐韻》、《大宋重修廣韻》、《禮部韻略》、《平水韻》都是在《切韻》的基礎(chǔ)上搞出來的。《切韻》成書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唐儀鳳二年(677年)長孫納言注解《切韻》,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頒行了孫愐在《切韻》基礎(chǔ)上增修的《唐韻》。

《唐會要》卷七六《貢舉中·進(jìn)士》載:"調(diào)露二年(680)四月,劉思立除考功員外郎。先是進(jìn)士但試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淺,奏請?zhí)?jīng)及試雜文,自后因以為常式。"陸法言的《切韻》將先、仙、刪、山之類,分為別韻,屬文之士,共苦其苛細(xì)。唐初許敬宗等詳議,以其韻窄,奏合而用之。有些人說許敬宗上書的是武則天,我覺得應(yīng)該是李治而不是武則天,因為李治中風(fēng)生病后,武則天才開始掌權(quán),而這個時候許敬宗已經(jīng)退休了,而且退休后不久就死了,所以不可能是上墳燒報紙糊弄鬼的烏龍事。

賀知章是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這家伙是個狀元爺,是參加過進(jìn)士科考過雜文的,當(dāng)時官方的考試大綱的韻書就是《切韻》,或者說被官方壓縮了的版本。所以賀知章作詩押韻的韻書只能是《切韻》、或者是剛出出版不久的《唐韻》。由于《切韻》、《唐韻》那個時候還沒有活字印刷。書都是手抄本的,《切韻》、《唐韻》的原書已經(jīng)失傳了,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了。但是我們通過現(xiàn)有的能看得到的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bǔ)缺切韻》,還有《大宋重修廣韻》其實就是增訂本,廣韻的廣是增廣的意思。還有敦煌出土的《守溫韻學(xué)殘卷》,還有唐人的韻文材料,我們是可以知道當(dāng)時的那套語音系統(tǒng)的。

那么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看賀知章詩中的“衰”到底是個什么情況了。
我翻了一下書“衰”《宋本廣韻》在上平五支最后面一點(diǎn),楚危切又所危切。也就是說有兩讀,我們今天也有兩讀[shuāi]和[cuī]。反切的上字不一樣,下字是一樣的,那么我們知道只是聲母的區(qū)別,我們今天不也是聲母有區(qū)別嗎? [sh]和 [c]。反切下字是包括韻頭、韻腹、韻尾、聲調(diào)這樣的信息的,切韻系統(tǒng)就是一個漢字的拼寫由兩個漢字組成,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取調(diào)。這里同用一個“危”字,表示韻母和聲調(diào)是一樣的,那么我們知道作詩押韻是只管韻腹韻尾和聲調(diào)的,是不管聲母的,所以我們可以先不管這里的聲母情況,我們看看韻母的情況,反切下字的“?!痹陧崍D《韻鏡》里是平聲,我們今天兩讀[shuāi]、 [cuī]是陰平,不也是平聲嗎?而賀知章這首詩也是押的平聲?!拔!弊衷趦?nèi)轉(zhuǎn)第五合口,就是合口呼,圓唇,就是有 u ,我們今天兩讀[shuāi]、 [cuī]不也是有 u 嗎?“?!弊衷谘酪羟鍧?,三等韻字。是細(xì)音,那么就是有i ,我們今天兩讀[shuāi]、 [cuī]不也是有 i嗎?

那么我們回過頭再看看聲母,聲母有“楚”和“所”,“楚”《唐韻》《正韻》創(chuàng)舉切《集韻》創(chuàng)阻切,粗上聲?;蜃??!皠?chuàng)”《唐韻》《集韻》《韻會》初良切《正韻》初莊切,音瘡。通過反切系聯(lián)法,我們現(xiàn)在知道楚的聲母就是正齒次清的“初”也就是莊、初、崇、生、俟這一組,也就是 c 。為什么是今天的 sh 呢?因為大量的歷代研究表明,在那個時候還沒有舌上音,也就說的古無舌上,就是當(dāng)時只有z、c、s、還沒有后來的 zh、ch、sh 。也就是還沒有開始分平翹舌,就像當(dāng)時的唇音一樣,還沒有分重唇和輕唇,也就是當(dāng)時只有幫、滂、並、明還沒有非、敷、奉、微。
這樣我們就很清楚 “衰”是怎么讀的了,有聲母 c 有韻母 ui 是平聲,當(dāng)時的平聲還沒有分陰平和陽平。所以古代有兩讀,今天也有兩讀,那么古代和今天都可以讀 cui 平聲。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讀 cui 要讀 shuai 呢?
第二個爭議字“斜”“斜”《唐韻》似嗟切《集韻》《韻會》《正韻》徐嗟切,音邪。我們看反切下字嗟,“嗟”韻圖《韻鏡》內(nèi)轉(zhuǎn)第二十九開,開口呼,不圓唇,那么就不是 ua 就是 a,齒音清音,平聲,韻目麻,四等韻字。是細(xì)音,那么就是有 i ,那么就是 ia ,平聲。
我們再看看聲母的情況,反切上字是“徐”字在韻圖《韻鏡》里是“邪”母字,是個全濁聲母,我們知道古代的全濁聲母在今天的普通話和大部分的方言里面都已經(jīng)消失了,都清化了,所以我已經(jīng)不能用今天的普通話跟你們說清楚這個聲母到底是什么了。學(xué)術(shù)界的擬音一般認(rèn)為“邪”的擬音是 s 的濁音。大概是發(fā)音時氣流通過路縮小,并不完全閉塞,讓氣流擠出來所形成的音,聲帶顫動。盡管我們已經(jīng)不是那么有把握的了解這個聲母的情況,但是我們說作詩押韻是只管韻腹韻尾和聲調(diào)的。我們今天有兩讀[xiá]和[xié],聲母的情況是一樣的,因為全濁聲母清化變成了今天的 x ,可是 ia 沒變,聲調(diào)今天是陽平聲,那個時候只有平,還不分陰陽。所以還是平聲。那么我們今天還有符合當(dāng)時押韻情況的 ia 為什么我們還要去讀成 ie 呢?
第三個爭議字“騎”我們看看這首絕句的這一句的平仄是怎么樣的。
一騎紅塵妃子笑
仄仄平平平仄仄
“騎”只能是仄聲,不可能是平聲,如果是平聲的話那么就是杜牧有問題了。平仄是有規(guī)定的,不是亂來的,二、四、六是一定要區(qū)分平仄的,這里的“騎”在第二個字,后面四是平六是仄,那么這里的第二個字肯定是仄聲。那么我們就知道應(yīng)該讀仄聲。
但是聲母是 j 呢?還是 q 呢?那我們要看看今天 j、q、x是怎么來的,這三個不省心的主要來源與古代的兩套聲母演變而來的,分別是精、清、從、心、邪和見、溪、群、疑。不過這兩套并不是全部都變成了j、q、x變成j、q、x的這部分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diǎn)就是都 i 或ü 相拼。讀[jì]時 j 來自古代的“群”母,讀[qí]時 q 來自古代的“從”母。
“騎”《唐韻》《集韻》《韻會》渠羈切《正韻》渠宜切,音奇。這樣我們就知道了“騎”的聲母是古代的“群”母,演變成今天就是 j ,不是“從”母演變來的 q 。
那么“騎”[jì],聲母是 j 聲調(diào)是仄聲。因為這個字不是韻腳字,我也就沒必要查韻母了,反正今天都是一個韻母,那么我們現(xiàn)在知道“騎”到底應(yīng)該怎么讀好了。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10766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