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知識點
我會寫:
虎hǔ(老虎、虎口、壁虎)
操cāo(操心、操辦、操勞)
占zhàn(占領、占有、攻占)
嫩nèn(嫩綠、嫩草、嬌嫩)
順shùn(順風、順水、通順)
均jūn(均勻、均衡、平均)
疊dié(重疊、疊加、疊印)
隙xì(縫隙、空隙、乘隙)
莖jīng(莖葉、細莖、花莖)
柄bǐng(葉柄、話柄、刀柄)
萎wěi(萎謝、萎靡、枯萎)
瞧qiáo(細瞧、小瞧、瞧不起)
固gù(固定、固然、固執)
我會認:
蝸wō(蝸牛、蝸居、蝸角之爭)
曲qū(彎曲、曲線、曲折)
形近字:
操(操場)噪(噪音)
占(占領)站(站立)
舒(舒服)抒(抒發)
莖(根莖)經(經過)
萎(枯萎)委(委員)
瞧(瞧見)憔(憔悴)
多音字:
曲:qū (彎曲)qǔ (歌曲)
重:chóng(重疊)zhòng(重要)
鮮:xiān(鮮花)xiǎn(鮮為人知)
鋪:pù(床鋪)pū(鋪上)
空:kòng(空閑)kōng(空洞)
近義詞:
房頂──屋頂 舒服──舒適 均勻──勻稱
拂過──擦過 漾起──蕩起 觸角──觸須
痕跡──印痕 牢固──結實 休想──別想
新鮮──鮮嫩 粘──貼 萎──枯
引人注意──引人注目
反義詞:
新鮮──陳舊 舒服──難受 彎曲──筆直
牢固──松散 細小──粗壯 牢固──薄弱
理解詞語:
均勻:分布在各部分的數量相同。如:雨量均勻。
空隙:中間空著的地方。
嫩莖:初生而柔弱的莖。
拂過:本課指風輕輕吹過爬山虎的葉子。
痕跡:事物留下的印痕。本課指沒有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不幾天連一點印痕都沒有了。
休想:別想;不要妄想。
漾起波紋:原指水面微微動蕩,本文指爬山虎的葉子被風一吹,象波浪一樣上下起伏。
蛟龍:古代傳說中指興風作浪、能發洪水的龍。
牢固:結實;堅固。
詞語擴展:
描寫植物生長狀態的四字詞語:
枝繁葉茂 漫山遍野 蒼翠挺拔
欣欣向榮 郁郁蔥蔥
形容人有毅力的四字詞語:
滴水穿石 堅韌不拔 持之以恒
鐵杵成針 鍥而不舍
課內詞語:
爬山虎 操場 嫩紅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葉柄 反面 觸角 彎曲 細小 痕跡 瞧不起
牢固 休想
句子解析:
1.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或順序;“鋪”在這里讀 pū。這兩句話具體地寫出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先概括地寫出葉子綠得新鮮,看著舒服。令人驚嘆的卻是葉子長得如此整齊,鋪排得那么均勻──“葉尖一順兒朝下”,沒有一片葉子是朝另一個方向的;“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畫家創作的一幅圖畫。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葉柄”是連接葉片和莖的部分。作者用這三句話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里,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中間的長句子是對第一句的補充,更具體地說明腳是長在莖與葉柄相連之處,而且是從葉柄的反面伸出來的,它由六七根枝狀細絲組成。作者又以蝸牛的觸角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可見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十分仔細、認真。
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這句話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形象地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外形特點。
段落大意:
第一段(1):講了爬山虎生長的具體位置。?
第二段(2):主要寫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第三段(3-5)寫了爬山虎腳的樣子以及是怎樣一步步向上爬的。
課文主題:
課文主要寫了葉圣陶先生通過長期細致的觀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長的位置、葉子的特點以及它怎樣往上爬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
問題歸納:
1.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葉子、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爬墻。
2.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3.題目是《爬山虎的腳》,為什么不只寫腳,而要先寫葉子呢?
原因有兩個:一是爬山虎的葉子靠腳才能夠爬滿墻,這滿墻的葉子,正是腳的功勞,進一步突出了腳的作用之大;二是我們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葉子,仔細觀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腳,所以先寫了葉子。
4.爬山虎的腳觸著墻時是怎樣變化的?
“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巴住墻就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細絲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由于產生了拉力,它在墻上才貼得很緊。
課后習題答案:
1、朗讀課文。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
從作者對爬山虎葉子的描寫、對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的描述及對爬山虎爬墻過程的詳細描寫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
A、觀察爬山虎葉子: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B、觀察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2、根據課文填一填,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莖上伸出六七根細絲→(巴住墻)→(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莖上伸出的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彎,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找出課文中你覺得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抄寫下來。
如:
(1)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2)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3)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4)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小練筆
試著用靜態和動態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寫一個你觀察到的植物或動物。
示例:無數金黃的秋葉,如隨波蕩漾的小船,搖搖擺擺、飄飄悠悠地落下,把灰白色的水泥路面點綴得如天空一般,星星點點。漸漸地,金黃的樹葉越來越多,層層疊疊地鋪在了道路上。
正欣賞秋色的我忽然發現腳下踩著一片飄落的玉蘭樹葉,它似乎想用自己小小的身軀抵抗秋風的吹拂,但弱小的身軀還是抵不住秋天無情的寒風。我將它輕輕拾起,看,它多像一只小船,墨綠色的葉片上有一根又粗又長的莖,格外明顯。葉子正面摸起來十分光滑,周邊還有一圈黃色的框;葉子背面凹凸不平,有一層棕色的毛,又短又密。
課文解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一文主要寫了葉圣陶先生通過長期細致的觀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長的位置、葉子的特點以及它怎樣往上爬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
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了爬山虎生長的具體位置。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講了爬山虎的腳及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這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分別講了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和顏色,爬山虎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腳觸著墻與沒觸著墻時的兩種變化。
課文第2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葉子。從剛長出來到長大,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長大后的葉子綠得新鮮,葉尖全部朝下?!熬鶆颉币辉~,寫出了葉子在墻上分布平均,間距相等,“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順兒”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尖全部朝下的形態。
課文第3~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細絲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往上攀爬的。它的位置在莖上葉柄的反面,由六七根細絲組成,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突出了細絲嫩紅、纖細、柔嫩的特點,描寫具體鮮明。爬山虎爬墻時,先是莖上伸出六七根細絲,接著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墻,最后細絲由直變彎拉一把嫩莖,使它緊貼在墻上。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與墻的關系:它的腳要是沒觸著墻就會枯萎;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就會逐漸變成灰色。
從課文細致、準確、生動的表達中,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而且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另外,第3~4自然段中的“注意、仔細看”,暗示要看到爬山虎的腳并不容易,需要細致觀察。第25自然段中的“不幾天、以前、今年、原先、現在、后來、逐漸”等詞語,也提示了作者的觀察方式一一不僅細致地觀察事物,而且還在不同的時間點對事物進行了連續觀察,看到了它不斷變化的過程。
作者介紹: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現代童話創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話集《稻草人》、長篇小說《倪煥之》。
爬山虎介紹:
爬山虎也稱“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屬多年生大型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其形態與野葡萄藤相似。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爬山虎適應性強,性喜陰濕環境,但不怕強光,耐寒,耐旱,耐貧瘠,氣候適應性廣泛,在暖溫帶以南冬季也可以保持半常綠或常綠狀態。常攀緣在墻壁或巖石上,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長。
同步練習1






















同步練習2
一、看拼音,寫詞語。

二、比一比,組詞語。
站( ) 嫩( ) 瞧( )
貼( ) 漱( ) 焦( )
三、根據意思寫詞語。
1.堅固,結合緊密,不容易破壞。( )
2.舒適。 ( )
3.極其認真、仔細地看。 ( )
四、基礎積累大鞏固。
1.從文中抄寫描寫顏色的詞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一句含有顏色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文整體梳理。
學校有____ ,“我”家也有____ 。作者介紹爬山虎的葉子是抓住葉子變化的特點來講的。從形狀看,葉子由____到____;從顏色看,是由____到______。
六、重點段落品析。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從語段中給下面的詞語找出反義詞。
爬山虎的腳像____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爬山虎的腳長在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短文,說說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七、請你觀察身邊的植物,說說它們的腳是什么樣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操場 枯萎 葉柄 瞧見
二、站著 粘貼 嫩綠 洗漱 瞧見 焦急
三、牢固 舒服 觀察
四、1.嫩綠 嫩紅 灰色 2.紅色的玫瑰花香味四溢。
五、爬山虎;爬山虎;?。淮?;嫩紅;嫩綠
六、1.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
2.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
3.爬山虎的腳步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