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文言詞性積累(生態語文古字今說)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拆字解密——新


(甲骨文)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新”注解為:

段玉裁對“取木”作了進一步解釋:“取木者,新之本義。引申為凡始基之偁”。
簡白些說,“新”的本義應當為伐取木柴,后假借為初始之義。為作區別,便再添加“艸”來表示本義,即“薪”。
“薪”在日常使用中常名詞化,為伐取的木柴,因采薪汲水是人們生活必備,“薪水”一詞也便演化為酬勞之義。古時以物為酬也是很常見的事,孔子便曾以“束脩”作為收取的學費。

但是“砍柴”跟“初始”這兩個含義怎么看怎么沒關系。徐灝則大開腦洞,對“新”假借為初始之義作了這樣的解釋,其曰“斫木見白,新也”,即木材被砍伐后,其橫截面是嶄新潔白的。由此,“新”便由砍柴假借到了初始之義。
02
部件詳解
“新”的右側部件為“斤”,是一種比斧頭稍小一點的砍柴工具,即“斫(zhuó)”。


“新”的左側部件應當是在傳抄過程中被誤寫成了“親”,其原寫法現代輸入法無法打出,我們用【*】來代替。日本古文字學家高田忠周將這個部件釋為古榛字,他在許慎的釋義基礎上進一步注釋:
“榛栗蓋亦細木,薪柴者也,然則新從斤【*】聲,形聲兼會意,此為古薪字也,故訓取木也。其義甚晰。月令,收秩薪柴,注,大者可析謂之薪,義正合也。”


高田忠周認為因榛木較細,故時常用來作為柴薪,古人在造字時便選取了榛木這一形象來作為柴火的代表。
周寶宏在《字源》中對“新”的構字部件提出了另外的看法,他認為甲骨文中新字已有從辛從斤或從辛從木從斤兩體,西周金文,春秋戰國文字,甚至到了秦漢文字中任然是這兩種形體并行。也就是說,他將“新”的左側部件拆解成了“辛 木”,如此來說,“辛”在“新”中便只表音,不參加表義了。但不管如何解釋,“新”的本義——取木,假借義——初始,兩義基本固定。現代漢語中,“新”僅保留了假借義,其本義已消失。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10668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