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江南吳越地區有句言俗語:“正月燈二月鷂,三月入個斷校鷂。”意思就是二三月是放鷂子的好時機。“放鷂子”又叫“放風箏”。江南吳越地區均有二三月放風箏的習俗。民間放風箏,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但在古代,這里面還包含著一種江南古老的習俗“放晦氣”。在《紅樓夢》第七十回中,就有一段關于寶玉、黛玉等人放風箏的生動描寫,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
三、核心素養人文素養:
欣賞古典名著,增強民族自豪感。
語文要素:
1、通過聯系語境猜讀不懂語句的意思,大致了解故事的內容。
2、抓住言行細節,品人物性格。
四、作者名片曹雪芹:
生平簡介:曹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說家。
文學成就:他的小說《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的創作推向高峰,在文學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近義詞齊整~整齊 忌諱~避諱
精致~別致 歡喜~高興
七手八腳~手忙腳亂
稀爛~稀碎
六、反義詞齊整~凌亂 精致~粗糙
歡喜~難過
七手八腳~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八、課外拓展風箏的歷史
風箏又名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作為風箏材質。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開始以紙做風箏,故稱紙鳶。
南北朝時,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朝開始,由于造紙業的達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糊裱風箏。風箏在傳說中被認為是放晦氣的,到了宋代,放風箏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民俗活動。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清人高鼎也在《村居》中寫道:“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可見,放風箏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的傳承。
歡迎分享轉載→http://m.avcorse.com/read-10587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