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最新部編版語文一年級語文下冊課后習(xí)題答案,快收藏!可下載!
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語文下冊課后習(xí)題答案,快收藏!可下載!
最新部編版語文三年級語文下冊課后習(xí)題答案,快收藏!可下載!
最新部編版語文四年級語文下冊課后習(xí)題答案,快收藏!可下載!
■課文1《北京的春節(jié)》
1.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懤媳本┤诉^春節(jié)的?文中哪些部分是詳寫?哪些部分是略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qū)懤媳本┤诉^春節(jié)的。
課文在詳略處理上非常恰當,其中“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詳寫,其余略寫。
這樣寫使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有利于讀者對北京人過春節(jié)的風(fēng)俗習(xí)慣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展現(xiàn)節(jié)日習(xí)俗的溫馨和美好,傳遞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jié)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找出課文中描寫孩子們過春節(jié)的部分。聯(lián)系實際說說:你是怎么過春節(jié)的?
課文中有多處描寫孩子過春節(jié)的部分,例如第3自然段寫了小孩過春節(jié)要做的幾件大事,過年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日子,因為在這段日子里,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吃,盡情地玩兒,作者把這些事情說成是“大事”,寫出了孩子們內(nèi)心的歡喜和對春節(jié)的期盼。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貼對聯(lián),貼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會,守歲。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餃子,給長輩拜年,收壓歲錢。
3.注意加點的詞語,體會老舍“京味兒”語言的特點。
①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他們的第二件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fēng)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
加點詞是北京口語中的“兒化音”,這些詞展現(xiàn)地域特色,富有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②臘月和正月,在農(nóng)村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
“閑在”是清閑自在的意思,這是北京方言,這些詞展現(xiàn)地域特色,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下面的“閱讀鏈接”也寫了過春節(jié)的事情,讀一讀,想想與老舍筆下的春節(jié)有什么不同,和同學(xué)交流。
老舍《北京的春節(jié)》是按時間順序,有詳有略,給我們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風(fēng)民俗的全景畫卷。舒乙《北京的春節(jié)》詳細地介紹了臘月二十三祭灶的風(fēng)俗和春節(jié)的食物,寫得十分有情趣。斯妤《除夕》這篇短文介紹了南方福建的過年習(xí)俗,既寫了家鄉(xiāng)的習(xí)俗,更寫了自己的親人,傳遞的是濃濃的親情。
■課文2《臘八粥》
1.說說哪部分寫得詳細,哪部分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等粥的部分詳寫,喝粥略寫。詳寫等粥的部分,通過八兒在等粥過程中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最能表現(xiàn)對臘八粥的期盼,這個部分詳寫突出了重點,將甜蜜溫馨、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場景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一并濃縮進了臘八節(jié)的風(fēng)俗畫面中。
2.找出細膩描寫臘八粥的句子,交流感受。
①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并攏來糊糊涂涂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嘆氣似的沸騰著,單看它那嘆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著,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感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一鍋粥當人來寫,生動形象地突出了臘八粥的美味誘人。
②八兒猜想栗子稀爛,飯豆腫脹,花生仁兒面面的,棗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會起鍋巴。
感受:這是一種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兒對臘八粥的向往,進一步突出了他想快點喝到臘八粥的迫切心理。
■課文3《古詩三首》
1.古詩詞中委婉地表達游子的思念之情的詩句還有哪些?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明月有情應(yīng)識我,念念想見在他鄉(xiāng)。(袁枚《隨園詩話》)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張籍《秋思》)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2.《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寫了哪些傳統(tǒng)習(xí)俗?還有那些古詩也寫到了傳統(tǒng)習(xí)俗,了解資料。
《寒食》這首詩寫寒食節(jié)禁止煙火,吃冷食的傳統(tǒng)習(xí)俗;《十五夜望月》描寫了中秋節(jié)賞月的傳統(tǒng)習(xí)俗。還有一些古詩也寫到了傳統(tǒng)習(xí)俗,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了重陽節(jié)登高的習(xí)俗;《村居》寫了春季放風(fēng)箏的習(xí)俗;《元日》則寫了春節(jié)飲屠蘇酒,插桃符的習(xí)俗……
■《語文園地一》·詞句段運用
1.注意加點部分,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①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
句子中加點的部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是近義詞,是“都,全部”的意思。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詞表達同樣的意思,詞匯豐富可以避免重復(fù),讓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
②全校運動會上,大山在短跑比賽中勇奪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賽中喜獲金牌,思雨在跳遠比賽中摘得桂冠,寧寧在游泳比賽中拔得頭籌。
句子中加點的部分 “喜獲金牌”“摘得桂冠”“拔得頭籌” 是近義詞,是“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的意思。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詞表達同樣的意思,詞匯豐富可以避免重復(fù),讓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
仿寫:
①節(jié)日期間,北京各個景點迎來了大批國內(nèi)外游客。故宮博物院人頭攢動,八達嶺長城人潮洶涌,南鑼鼓巷摩肩接踵,什剎海熙熙攘攘。
②花園里,各色的月季欣然怒放,艷麗的桃花吐露芬芳,熱情的杜鵑綻放笑容,美麗的海棠傲然盛開,到處花香醉人。
2.你知道下面這些習(xí)俗的寓意嗎?你還知道哪些吉祥寓意的習(xí)俗?
過年的時候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過年的時候吃魚:寓意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氣盈門。
我還知道:
①新春掃塵,寓意除陳(塵)布新;
②給孩子發(fā)壓歲錢,寓意壓祟(歲);
③張貼有大公雞的年畫,寓意大吉(雞);
④春節(jié)前倒貼福字,是寓意福氣已到(倒)。
⑤除了諧音,還有其他一些習(xí)俗,比如:
⑥中秋節(jié)吃月餅,寓意幸福團圓;
⑦冬至的時候吃餃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凍;
⑧春節(jié)的時候貼對聯(lián),是寓意辭舊迎新、驅(qū)邪保平安;
⑨過年的時候守歲,寓意辭舊歲迎新年。
■課文5《魯濱遜漂流記》
1.默讀梗概,想想這部小說寫了魯濱遜流落荒島的哪些事,用小標題的方式列出來。
流落荒島—建房定居—畜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
2.讀節(jié)選的片段,說一說:魯濱遜克服了哪些困難?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你覺得魯濱遜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和同學(xué)交流。
魯濱遜克服的困難:①缺少紙筆,就用刀子刻柱留痕記錄時間;②缺少衣物,但不久就習(xí)慣了;④缺少建木柵欄圍墻的工具;④每天要為自己尋找食物⑼
魯濱遜心態(tài)發(fā)生的變化:他把自己的幸與不幸、好處和壞處公正地排列出來,找到了值得感謝的東西,對自己的處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開始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魯濱遜是一個不畏艱險、機智勇敢、聰明能干、樂觀堅強的人。
■《語文園地二》·詞句段運用
1.讀下面的句子,說說加點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再從后面的詞語中選擇一兩個,發(fā)揮想象,仿寫句子。
句子中加點的部分都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可以更加鮮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質(zhì),加強作者想要表達的某種感情,還能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
擴大夸張是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的夸張形式;縮小夸張是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的夸張形式;超前夸張是在時間上把后出現(xiàn)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
仿寫:
①餓……我餓得可以吃下一頭大象。
②安靜……山林里可真靜啊,靜得可以聽到陽光灑落在樹葉上的聲音。
③厚……他的眼鏡片厚得像塊磚。
④盼望……我的眼睛就望穿了,想著出差在外的爸爸趕緊回家。
⑤喜歡……我喜歡你,我喜歡你到整個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黃油。
2.下面是不同譯者筆下《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句子,讀一讀,說說你更喜歡哪一個。
了解和賞析不同的譯者具有不同的翻譯風(fēng)格和語言風(fēng)格。①譯者張友松筆下的句子淺顯易懂,描寫生動細膩,喜歡用長句,適合普通大眾閱讀。②譯者俞東明、陳海慶筆下的句子文藝范兒一些,喜歡用短句,適合文化層次高一點的讀者閱讀。③譯者成時筆下的句子口語化一些,描寫生動,喜歡用長句,適合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

■課文8《匆匆》
1.課文中有兩處使用了一連串的問句,找出來讀讀,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nèi)心感受,體會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
第一自然段“但是,聰明的,……現(xiàn)在又到了哪里呢?”和第四自然段整段。
第一處突出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卻無法挽回的無奈和對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戀之情。第二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既是他不甘虛度光陰的內(nèi)心獨白,也是他力求上進的真誠呼喚。
作者在不斷的設(shè)問、反問、追問中,層層推進、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喚醒人們珍惜時間意識。
2.時間的流逝本是人們司空見慣的平常現(xiàn)象,為什么作者能寫得如此感人?讀了課文,你對“時間之流”有什么感觸?仿照課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話把你的感觸寫下來。
作者把自己在特定處境里的感想,寄托于大自然多種可感的景象之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抽象轉(zhuǎn)為具體形象,一開篇就以獨特的詩意創(chuàng)造,產(chǎn)生動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跟隨,對人生問題進行思考。
讀了課文,我的感觸是——時間流逝,悄無聲息,無法挽留。我們應(yīng)當珍惜時間,努力有所作為,留下痕跡。
仿寫:
寫作業(yè)的時候,日子從筆尖下劃過;踢球的時候,日子從腳下匆匆跑過;看電視的時候他就悄無聲息地從熒屏上走過去。傍晚時,我凝望天空,看變幻莫測的流云,日子便輕輕悄悄地跟隨流云,從我的眼前飄過;太陽漸漸西移,天際慢慢呈現(xiàn)夕陽紅,太陽不刺眼了,把最后的余暉柔和地灑向大地;等眼前變成閃爍的星星,才發(fā)覺今天的時光,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走了。
■課文9《那個星期天》
1.默讀課文,說說在這一天里,“我”的心情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變化。
“我”的心情經(jīng)歷了“滿懷期待——盼望——焦急、興奮——委屈——自責——失望、傷心——徹底失望”的變化。
2.讀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樣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nèi)心感受的。在課文中再找一找類似的語句,仔細體會。
①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我盼著什么?作者是怎么寫出“盼”的心情的?)
“我”盼著母親快點洗完衣服,就能帶“我”出去玩。這里結(jié)合對“我”的動作描寫,加上詳細、生動的心理描寫,把“我”等待母親時的急切心情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
②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母親為什么“驚惶”?表現(xiàn)在哪些行動上?)
母親發(fā)現(xiàn)“我”在無聲地傷心地哭泣,所以“驚惶”。“甩、拉、吻”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把一個想帶“我”出去玩又分身乏術(shù)的母親的那種無奈、焦急、惶惑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
③類似的語句: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
3.《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都表達了作者真實的情感,這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那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篇文章都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地表達了內(nèi)心的感受。描寫細膩。
不同點:《匆匆》運用了排比、設(shè)問、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方法表現(xiàn)出對時光流逝感到無奈和惋惜的情感。而《那個星期天》則運用了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多種描寫方法間接地表現(xiàn)人物情感。
4.選擇一兩個所給情境,就心情“好”與“不好”兩種狀態(tài),分別寫幾句話,把當時的情感自然地表達出來。
1.奔跑在田野中
(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兩旁的樹木為我加油,稻谷為我鼓勁兒,鳥兒為我吶喊,連路邊的野花也對我微笑,空氣里都是秋的味道,真好!
(心情不好):秋風(fēng)瑟瑟,我奔跑在秋天的田野中。兩旁的書目已沒有了夏日的茂盛,稻田里的秧苗無精打采地彎下了腰,鳥兒的鳴叫更讓人煩躁,路邊的野花仿佛也將我嘲笑……
2.彈琴
(心情好):悠揚的琴聲像山間的泉水,嘩嘩地流著,不時調(diào)皮地激起一朵朵浪花,拍拍岸邊的石頭,打個招呼,說說悄悄話,然后繼續(xù)向前跑去。
(心情不好):聽,是誰的琴聲,如此凄涼,低調(diào)的音,緩慢的節(jié)奏,仿佛正訴說著什么。我感覺到一種壓抑的沉悶氣息,凝結(jié)在這空氣中……
■課文10《古詩三首》
1.借助注釋,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
①何當金絡(luò)腦,快走踏清秋。
駿馬啊,什么時候才能給你套上用黃金裝飾的籠頭,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任意馳騁,建功立業(yè)呢?
②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縱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將高尚的節(jié)操留在人間。
③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遭受無數(shù)磨難打擊,它還是那樣堅韌挺拔;不管是東風(fēng)西風(fēng),還是南風(fēng)北風(fēng),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讓它屈服。
2.三首古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表達方法有什么共同點?
《馬詩》中,詩人抒發(fā)了想要報效國家,施展抱負的渴望。《石灰吟》中,詩人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不論遭受多大挫折,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竹石》一詩表現(xiàn)出詩人正直倔強的性格和絕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fēng)骨。
共同點:這三首詩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表面上寫物,實際上是在贊頌?zāi)撤N精神或品質(zhì),表達了詩人做人的志向和固守的節(jié)操。
■課文11《十六年前的回憶》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按照時間順序?qū)懥四男┦虑椋o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本文按照時間順序講了四件事。
①李大釗被捕前,形式嚴峻,仍然堅持革命工作。
②李大釗被捕時的情景。
③李大釗在法庭上所表現(xiàn)出的堅定與沉著。
④全家人得知李大釗被害的消息無比悲痛的情形。
我對李大釗在被捕時從容不迫的場景印象最深。盡管敵人十分兇狠殘暴,但李大釗沉著冷靜,表現(xiàn)出一個革命者堅定的革命信念。
2.下面的句子描寫了李大釗的外貌、神態(tài)和言行,讀一讀,再找出類似的句子體會他的品格。
①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下面的平靜而又慈祥的臉。
“亂蓬蓬的長頭發(fā)”說明敵人對李大釗的殘酷折磨;“平靜”說明李大釗經(jīng)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堅強,“慈祥”,體現(xiàn)李大釗對親人的愛。這句話說明李大釗即使受過苦刑,仍保持著對革命事業(yè)堅定的信念和對人民深沉的愛。
②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
這句話表現(xiàn)了李大釗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③父親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這句話說明李大釗早已預(yù)料到這一天的到來,從容不迫。
④這樣的句子還有:“沒有什么,不要怕。星兒,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這句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了李大釗的處變不驚。
4.課文最后四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么聯(lián)系?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文章的開頭指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親的被難日,結(jié)尾處母親囑咐“我”記住父親的被難日,前后照應(yīng)。這樣寫可以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同時,也強調(diào)了家人永遠也忘不了這一天,表達出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
■課文12《為人民服務(wù)》
1.課文圍繞“為人民服務(wù)”講了哪幾方面的意思。
一是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二是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三是搞好團結(jié),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民族團結(jié)起來。
2.讀下面這段話。說說每句話的意思,想想句子之間是怎樣連起來的。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wù)的,所以,我們?nèi)绻腥秉c,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這段話共有四句話。第一句話是講“我們”要歡迎批評;第二句話是講“我們”歡迎任何人的批評;第三句話是講只要批評得對,“我們”就改正;第四句話是講“我們”接受任何人提出的對人民有好處的辦法。這四句話聯(lián)系緊密,意思層層遞進,是圍繞一個意思從不同方面展開論述的。
3.如何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固”,本來。“或”,有的。“于”,表示比較。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有的人的死有價值、有意義,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無價值、無意義,比鴻毛還輕。
■《語文園地四》·詞句段運用
1.讀下面的古詩,聯(lián)系你讀過的古詩,說說有哪些事物在古詩中賦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①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選自鄭燮的《竹石》,賦予了竹百折不撓、堅忍頑強的高貴品質(zhì)。
②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選自王冕的《墨梅》,賦予了梅花不向世俗獻媚、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品格。
③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的《贈劉景文》贊美了菊花遭受挫折不氣餒、歷經(jīng)磨難不喪志的品行和節(jié)操
在古詩中被賦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還有很多。
春蠶:如唐朝李商隱《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贊美了春蠶無私奉獻的精神。
蜜蜂:如唐朝錢起《蜜脾詠蜂》中“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贊美了蜜蜂勤勞的品質(zhì)。
2.聯(lián)系課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和神態(tài)描寫對刻畫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刪去這些內(nèi)容,是否會影響文章的表達效果?
①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頭發(fā)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fā)”說明李大釗被捕后受盡了敵人的折磨,臉“平靜”“慈祥”說明父親經(jīng)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頑強,對親人充滿愛。如果刪去,就不能很好地突顯人物堅強、慈祥的形象。
②扁鼻子軍官的目光立刻變得兇惡可怕,他向前弓著身子,伸出兩只大手。啊!那雙手就像鷹的爪子,扭著雨來的兩只耳朵,向兩邊拉。
“扁鼻子”、目光“兇惡可怕”、雙手“像鷹的爪子”,這些描寫極力地表現(xiàn)出日本軍官從內(nèi)而外的丑陋,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他的憎惡。如果刪去這些描寫,就不能突顯人物的鮮明形象。
③他沒有什么模樣,使他可愛的是臉上的精神。頭不很大,圓眼,肉鼻子,兩條眉很短很粗,頭上永遠剃得發(fā)亮;腮上沒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幾乎與頭一邊兒粗。
這段外貌描寫揭示了祥子相貌普通、可愛淳樸、身體健壯、出身平凡等特點。如果刪去,表達效果就減弱了。
■課文14《文言文二則》
1.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加點字的意思。
①通國之善弈者也。(善:善于,擅長。)
②思援弓繳而射之。(之:代詞,代指鴻鵠。)
③孔子不能決也。(決:判斷。)
2.在《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小孩的觀點分別是什么?他們是怎樣說明自己的觀點的?
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一些,正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一些,而正午時離人近一些。
他們都是根據(jù)平時對事物的觀察或某種常識來進行推測的。第一個小孩根據(jù)一個事物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這個現(xiàn)象,推出早上太陽看起來大所以離得近,正午看起來小所以離得遠;第二個小孩根據(jù)一個事物遠的時候感覺涼而近的時候感覺熱這個現(xiàn)象,推出早上感覺涼所以太陽離得遠,正午感覺熱所以太陽離得近。
■課文15《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1.默讀課文,想想“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的含義,說說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這句話的含義是要想獲得真理,就要做到善于觀察,不斷發(fā)問,不斷解決疑問,堅持不懈地獨立思考,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在以后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中,我也要培養(yǎng)自己善于觀察的習(xí)慣,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的習(xí)慣,在不斷的探索中尋找真理。
2.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列舉了哪幾個事例?每個事例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的?
作者用了三個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第一個事例是英國著名的化學(xué)家波義耳發(fā)現(xiàn)紫羅蘭在濺上鹽酸后變紅了,從而進行了許多實驗,最終制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第二個事例是德國氣象學(xué)家魏格納偶然發(fā)現(xiàn)南美洲東海岸的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是互相吻合的,由此他做了大量研究,最終提出“大陸漂移學(xué)說”,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第三個事例是俄裔美國睡眠研究專家阿瑟林斯基發(fā)現(xiàn)兒子睡覺時眼珠轉(zhuǎn)動和做夢有關(guān)的結(jié)論。這三個事例都是按照“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順序來介紹的。
■課文16《表里的生物》
1.默讀課文。聯(lián)系課題,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寫的是小時候的“我”認為凡能發(fā)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說的表里有個小蝎子的話。
2.讀下面的句子。說說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再從課文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和同學(xué)交流你的看法。
①我嚇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么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里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②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沒有這么好聽的聲音,也許這里邊的蝎子與一般的不同。
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孩子。
文中相關(guān)的語句舉例:他這么說,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許動”,里邊該是什么東西在響呢?我對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樹上的蟬,草里的蟲,都不會輕易被人看見,我想:表里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這生物被父親關(guān)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看法:對表的好奇,首先在于它與“我”之前的推斷是不符的,這引起了“我”一探究竟的興趣。而父親的阻止不僅沒有讓“我”打消念頭,反而讓“我”覺得表更加神秘,因此“我”對表的好奇心與日俱增。

■《語文園地五》
詞句段運用
1.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學(xué)過的字的意思,推想下面詞語的意思嗎?
走馬觀花 自愧弗如 聲淚俱下
不以為然 過猶不及 赴湯蹈火
走馬觀花:“走”在文言文里是“跑”的意思,所以“走馬觀花”的意思是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觀察事物。
自愧弗如:“弗”在文言文里是“不”的意思,所以“自愧弗如”的意思是自己感覺不如別人而內(nèi)心慚愧。
聲淚俱下:“俱”在文言文里是“全、都”的意思,所以“聲淚俱下”的意思是邊訴說,邊哭泣,形容極其悲慟。
不以為然:“然”在文言文里是“是的,對的”的意思,所以“不以為然”的意思是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輕視意)
過猶不及:“及”在文言文里是“到”的意思,所以“過猶不及”的意思是事情辦得過火,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
赴湯蹈火:“湯”在文言文里是“熱水”的意思,所以“赴湯蹈火”的意思是跳進熱水,踏著烈火,比喻不避艱險,奮不顧身。
2.讀下面的句子,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體會引用的好處。你在習(xí)作中是否也引用過名人名言?和同學(xué)交流。
①正像數(shù)學(xué)家華羅庚說過的,科學(xué)的靈感,絕不是坐等可以等來的。
②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xué)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點撥:上面這兩句都引用了名家名言,不同的是第一句話采用轉(zhuǎn)述的方式引用數(shù)學(xué)家華羅庚的名言,說明實干對于科學(xué)的重要性;第二句則直接引用司馬遷的名言,證明了人死有不同價值。在習(xí)作中如果引用一些名言、詩句、歌詞和諺語等,可以起到點明中心,突出重點,增強說服力,甚至畫龍點睛的作用。
@教育智匯 需要完整版電子文檔:
①關(guān)注我們,在文末評論里找到文檔鏈接;
②關(guān)注我們,到評論區(qū)留言,私信我們領(lǐng)取資料。
喜歡本篇文章,請記得在文末點贊,歡迎分享到你的圈子里……,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m.avcorse.com/read-10552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