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初中語文 2019-02-12

于老師說:
寒假馬上就要結束了,你們下學期的課本預習得如何呢?

第13課 最后一次講演
聞一多
一、學習目標
1、學習聞一多先生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的英雄氣概和斗爭精神。
2、領會本文表達鮮明觀點的特色。
3、體味口語的特點和本文感情色彩強烈的語言。
二、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聞家驊,號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19年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2年7月赴美留學。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5年5月回國,曾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等學校任教。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詩集《紅燭》,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詩集《死水》。還著有《神話與詩》、《楚辭補校》,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樸先生的大會上,憤怒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樸的罪行,發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三、時代背景
李公樸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民主戰士。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當局妄圖篡奪勝利果實,實行獨裁統治,陰謀發動內戰。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地鎮壓民主運動。1946年2月,重慶發生“校場口事件”,重慶各界人士在校場口集會慶祝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國民黨特務搗毀會場,大打出手,打傷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樸先生當場被特務打傷。5月初,李先生帶傷回到昆明,又與聞一多先生一起發動“呼吁和平宣言”萬人簽名運動。國民黨反動派對李先生又恨又怕。7月11日晚十時許,李公樸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國民黨特務用無聲手槍暗殺。
聞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舉行的追悼李公樸先生的大會。出席這次追悼大會的教授,就聞先生一人。聞先生不避危險,置個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這次追悼大會,決心像老戰友李公樸一樣,為爭取民主和平,反對獨裁和內戰而堅決斗爭。聞先生面對會場上特務的兇焰,義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講臺,義正辭嚴地當眾揭露、痛斥反動派的罪惡和卑劣,表現出一位愛國民主戰士的英雄氣概。聞先生在發表這次講演后三個小時,就被特務用無聲手槍暗殺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爭取民主和平,為真理正義而戰的崇高事業。
四、字詞積累
卑劣(liè)誣蔑(miè) 卑鄙(bǐ)
離間(jiàn) 蠻橫(hèng)賦予(yǔ)
卑劣:卑鄙惡劣。
誣蔑:詆毀和破壞名譽。
蠻橫:強橫而不講道理。
賦予:給予。
挑撥離間:搬弄是非,使別人不團結。
五、課文探究
1、全文可分三個部分,如何劃分?各寫什么?
分析: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國民黨反動派暗殺李公樸先生是“歷史上最卑劣最無恥”的罪惡行徑,嚴責敵人造謠誣蔑的無恥伎倆和險惡用心,贊揚李公樸先生和昆明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勇敢斗爭的偉大精神。
第二部分(4、5段)剖析反動派的虛弱本質,闡述反動派必敗,人民必勝、真理永存的歷史規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段)號召昆明青年、昆明人民發揚云南的光榮愛國傳統,堅持正義,維護真理,完成爭取民主和平的歷史任務,表明自己要像李公樸先生一樣為了正義、真理雖殞身不恤的堅貞意志。
2、聞一多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聞一多在李公樸的追悼會上,義正辭嚴地當眾揭露、痛斥反動派的罪惡和卑劣,表達了對民主和平的堅定信心。)
3、聞一多先生在講演中一再痛斥敵人卑劣無恥,同學們說說它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李公仆無罪而遭毒手;要打要殺,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打殺,而是“偷偷摸摸”地暗殺;殺了人,。還造謠誣蔑,嫁禍于共產黨。
4、與敵人卑劣無恥恰成對比的是李先生的光榮,李先生的光榮表現在什么地方?
為民主和平而獻身,將會贏得更強大的革命力量。
5、作者是怎樣揭露反動派的虛弱本質,指出反革命的末日來臨的?
揭露——虛弱本質: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末日來臨:完了、快完了
6、聞一多先生預言敵人“快完了”,人民一定勝利,有什么根據?請從文章中找答案。
明確:第一,他們這樣瘋狂地制造恐怖,這是他們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萬個李公樸站起來;第三,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是不被人民毀滅的。
7、聞一多先生對進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樣的號召?
體現在6—10自然段。
我們要發揚云南光榮的歷史!
歷史賦予昆明的任務是爭取民主和平,我們昆明的青年必須完成這任務!
8、文末表達了聞一多先生怎樣的斗爭決心?
表達——自己的決心:義無反顧,隨時準備獻身。
9、總結主旨:
聞一多先生在這次即席講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動派制造白色恐怖,無恥暗殺進步人士的卑鄙行徑和罪行,揭示了反動派必然滅亡,真理一定勝利的歷史規律。鼓舞人民為爭取民主和平而斗爭的信心和勇氣,表達了自己熱愛祖國、為革命事業不惜獻身的斗爭精神。
第14課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一、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鎮。1962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1969年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以與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后來有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二、課文探究
1、速讀課文,結合課文批注,找出標示論題的語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承上啟下的段落、各段的關鍵句等,并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明確:本文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全文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論題,即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3—11段):針對論題進行回答分析,該部分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第11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
第三部分(第12段):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格物致知”是丁教授點出論題后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結合課文,說說它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①丁教授認為在傳統教育意義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②丁教授認為其真正意義是“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這意義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3、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4、結合課文,說說我們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確: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有三點:①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②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③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所不可少的。
5、簡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明確:本文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從傳統教育里引出“格物致知”,闡述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
6、解析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1)引用論證: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學》介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沒的原因。
(2)舉例論證: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借作者的親身經驗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3)道理論證:第12段記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從理論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對比論證:王陽明“格”竹子的失敗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新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地實驗。
7、拓展研究
(1)我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過自己親身的實地實驗的,這種精神在自然科學的領域極其重要。同學們,你們已經開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學科的學習,請說說你們在這些自然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是如何體現“格物致知”精神的。
明確:比如做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實驗時,同學們人人動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從漏斗頸向下吹氣。而有一位同學做完此實驗后,繼續聯想到把乒乓球放到漏斗頸上從漏斗體向上吹氣,這時乒乓球就懸浮于空中,使實驗現象更加具有挑戰性。這位同學正是通過動手實驗,發揮“格物致知”精神,才發現流體壓強與流速有關的物理現象,獲取到真正的自然學科知識。
(2)文章中說到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國傳統教育不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果真如此嗎?如果不是,請大家舉出例子。
明確:不是。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正是只有對春風的觀察實踐,才能有這樣的神來之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正是對外界事物觀察凝結而出的詩歌。蘇東坡“格”山而成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對生活學習的具體探察才得到的真識。因此,說中國傳統教育不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15課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
王選
一、學習目標
1、明白作者把大力扶植年輕人作為重大抉擇的重要意義。
2、體會作者的演講特色,感受作者對年輕人寄予厚望的情感。
3、學習王選先生專注于科學、無私奉獻、甘為人梯的精神。
二、作者簡介
王選: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被譽為“當代的畢昇”“漢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國現代漢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國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先驅”。2001年,王選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三、寫作背景
本文節選于1998年10月王選在北京大學的一篇演講稿。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臨很多抉擇,王選的一生中有過八次重要抉擇,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個新的臺階。課文是節選了其中的第六個抉擇的部分。
四、字詞積累
抉(jué)擇 貼(tiē)切 枯燥(zào) 扶(fú)植
趨勢(qū) 墮落(duò) 膏藥(ɡāo) 狡辯(jiǎo)
出類拔萃(cuì):指才干、實力、能力大大高出同類而拔尖。
多多益善:形容一樣東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陽奉陰違:表面上遵從,暗地里違抗。
招搖撞騙:假借名義,到處炫耀,進行詐騙。
風口浪尖:比喻社會斗爭極為激烈的地方。
強詞奪理:本來沒有理,硬說成有理。
平易近人:態度謙遜和藹,使人容易接近。
五、課文探究
1、劃分文章段落。
(第1段):交代演講背景,引出演講話題。
(第2~7段):講述重要抉擇——大力扶植年輕人。
(第8段):呼吁溶于集體,實現自我價值。
2、第六個抉擇:大力扶植年輕人
原因:扶植年輕人是一種歷史規律、歷史潮流。
影響:倡導老師不要剝奪學生的勞動成果,為學生創造成長的平臺。
意義: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多出成果。
3、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所提到的“I+WE=Full I”這個公式?
我們每個人需要把自己溶在“我們”這個大集體里面,最終完全體現自我價值。
4、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采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請結合具體句子來分析。
舉例論證:引用英國卡文迪許實驗室有扶植年輕人的傳統,出了25個諾貝爾獎得主的事例證明扶植年輪人是一種歷史規律。
道理論證:引用蓋茨的話證明自己60歲脫離第一線的必要性;引用公式呼吁大家溶于集體,實現價值。
5、從這篇演講稿中,你覺得王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從他身上能學到些什么?
課文表現了他愛國奉獻、甘為人梯、心胸開闊、敢說真話、真誠善良的精神品質。
王選站立在IT時代最高點,領跑于同行最前列,身居高位卻心靜如水不以“權威”自居,成就顯著卻心態平和不以“名人”自詡。審視自己目光清醒,推介新人不遺余力,對自己近乎苛刻的自省和自律意識,都值得我們學習。
6、這篇演講以精辟獨到的見解和幽默詼諧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學家精彩的獨特風采,請找出能表現這兩大特色的句子來賞析,并在小組內和同學分享。
例:我知道自己是一個下午四五點鐘的太陽;各位呢,上午八九點鐘的太陽,這是本科生;碩士生呢,九十點鐘的太陽;博士生呢,十點十一點鐘的太陽。(以不同階段時期的太陽來比喻不同學位和不同身份人的精氣神特點,幽默生動,通俗易懂。)
現在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業需要,有時候就去賣點狗皮膏藥,做點招搖撞騙的事情。(把演講、作報告說成是“賣狗皮膏藥”“招搖撞騙”,表現出作者的謙遜、幽默。)
明明是一個過去時態,大家誤以為是一個現在時態,甚至于以為是能主導將來方向的一個將來時態。(三個詞語依次可理解為:淘汰、落伍了的老朽;正當紅、核心人物;未來決策者、領軍人物。)
當然我們要創造條件,就是把他們推到需求刺激的風口浪尖上。(比喻重要的崗位或市場的前沿。運用比喻說法,使語言顯得既詼諧幽默,又通俗易懂。)
7、聽了王選教授的演講,你有什么感悟?
從王選教授身上學習到,要把個人的興趣發展同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 ……
8、課文小結
本文節選了作者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中的第六個抉擇——大力扶植年輕人,表現了作者愛國奉獻、甘為人梯的高尚精神。
第16課 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
顧拜旦
一、學習目標
1.理解并積累“襁褓、膚淺、分崩離析、行將就木、自圓其說”等詞語。
2.了解與作者相關的知識,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4.抓住關鍵句,理清課文的思路,把握這篇演講詞的語言特點。過程與方法。
二、作者簡介
顧拜旦(1863—1937),法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創始人。少年時代酷愛體育,對古希臘文化充滿興趣。1896年創辦現代奧運會,開始了體育活動家的生涯。他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之職長達28年之久,終生倡導奧林匹克精神,被譽為“奧林匹克之父”。
三、背景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沖擊了原定在1916年舉行的第六屆奧運會,中斷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燃燒的戰火,使巴黎日益受到威脅。1915年國際奧委會將總部從巴黎遷到了瑞士洛桑。本文是顧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大會上發表的演講。加之在此之前,奧林匹克運動在西方世界被蒙上一層陰影,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裁判不公、服用興奮劑、以車代步等,這類事件在顧拜旦看來顯然完全違背了他所提倡的奧林匹克精神。這使他憂慮不安,并敏銳地看到了當時社會出現的一些不利于體育健康發展的潛在危機,因此他大聲呼吁,希望世人能全面、充分地理解奧林匹克運動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四、知識鏈接
奧林匹克運動(Olympic Games),即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興起于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領導的國際社會運動,也是一種融體育、教育、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持續性、世界性的活動。其核心骨干組織系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核心思想,以奧運會為周期的活動體系。奧林匹克運動以奧林匹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體育運動和奧運會為主要活動內容,目的在于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溝通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奧林匹克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五、字詞積累
襁褓(qiǎng bǎo) 凋零(diāo) 攜手(xié)
縈繞(yíng) 嵌入(qiàn) 絢麗(xuàn)
枷鎖(jiā) 拙劣(zhuō) 野蠻(mán)
摯愛(zhì) 湛藍(zhàn) 麥穗(suì)
分崩離析:形容集團、國家等分裂瓦解。
指摘:挑出錯誤,加以批評。
推崇:十分推重。
襁褓: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
行將就木:快要進棺材了。指人臨近死亡。木,指棺材。
針鋒相對:針尖對針尖,比喻雙方策略、論點等尖銳地對立。
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配合。
枷鎖:枷和鎖鏈,比喻束縛人的觀念、制度等。
拙劣:笨拙而低劣。
愧不敢當:感到慚愧,承當不起。
自圓其說:使自己的論斷或謊話沒有破綻。
烏托邦:原為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所著書名的簡稱。作者在書中描寫了他所想象的實行公有制的理想社會,并把這種社會叫作“烏托邦”,意即“沒有的地方”。后來泛指不能實現的愿望、計劃等。
六、課文探究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內容。
第一部分(1):回顧過去五年,指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美好前景。第二部分(2~7):指出恢復奧林匹克運動的原因,闡述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大眾參與性、和平性、公平性、公正性、教育性。第三部分(8~10):盛贊今天的聚會,憧憬美好的未來。
2.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盛會的背景是怎樣的?
示例:1914年到1918年期間,整個世界分崩離析,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世界政治格局劇變。
3.第1自然段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示例:反襯。通過闡述1914年到1919年這五年間“世界分崩離析”的事實,反襯出奧林匹克主義“沒有成為這場浩劫的犧牲品”所展現出的無所畏懼、無可指摘的魅力,以及它將呈現出的更開闊的視野和即將扮演的嶄新角色的意義。
4.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主要體現在第5自然段中。一是:現在,我們正處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人類渴望進步,但又常常誤入歧途。二是:青少年開始為呆板而復雜的教育枷鎖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縱和不明智的嚴厲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說教以及拙劣膚淺的世界觀所束縛。
5.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主義與一般的體育運動有什么區別?
示例:奧林匹克主義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體育運動。一般體育運動帶給運動員的是勇氣,是拼搏的樂趣,是心理上自得其樂的愉悅感;而奧林匹克主義帶給人的是自信、平和,是美感和榮譽感。
6.從第5自然段來看,顧拜旦復興奧運會的宗旨是什么?他決心怎樣做?
示例:顧拜旦復興奧運會的根本宗旨就是通過體育競賽來教育青少年。因此,他決心把“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運動功利思想向古希臘遺留下來的一呼百應的體育觀靠攏,兩者逐漸融合為一體”,從而開辟奧林匹克新時代。
7.第6自然段中提到的“奧林匹克主義的完美實現”具體指什么而言?
示例:必須要面向大眾,讓社會底層的人們接觸到現代工業所塑造的各種鍛煉形式,達到強身健體的樂趣。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奧林匹克精神。
8.細讀第7自然段,說說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究竟是什么。
示例: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精神是人類“吸收古文明遺留下來的全部精華,用以構筑未來”的力量之一,這種力量體現在:雖“不足以保障社會層面的和平,以及更公平、公正地分配人類生產勞動,分配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消費必需品”,但可以促進和平、公平、公正;雖“不足以向青少年提供與他們的能力相當而與其家庭出身無關的才智培訓機會”,但可以促進教育。“奧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讓社會底層的人們接觸到現代工業所塑造的各種鍛煉形式,享受到強身健體的樂趣。”由以上可以看出,和平性、公平性、公正性、教育性、大眾參與性正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真正內涵。
8.應如何理解第10自然段的內容?
示例:這一段運用了象征手法,既是作者對冷峻現實的認識,也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繪出奧林匹克主義美好、光明的前景,與文章開頭相照應,深化了主旨,強化了感情。
9.第4自然段中的“二者的區別”具體指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示例:這里運用了對比論證的方式。“一般的體育運動”是指運動員欣賞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純粹的競技精神,只是自得其樂;“奧林匹克主義”是指將運動員內心的愉悅與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過對比,讓人們對奧林匹克主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其價值了更深刻的體會。
10.簡要概括這篇演講的主旨。
示例:顧拜旦用詩一般的語言闡述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與價值,他認為體育是美麗、藝術、正義、勇敢、榮譽、樂趣、活力、進步與和平的化身,表明了奧林匹克主義與一般體育運動的不同之處,凸顯了奧林匹克精神帶給人們的美感和榮譽感。
11.演講需要激情,簡析本文是如何體現激情的。
示例:演說一開始,作者在回顧了過去五年局勢后指出“整個世界分崩離析”,是奧林匹克主義“無所畏懼、無可指摘地挺了過來”,前景是“豁然開朗”的。在演說的結尾,作者又說到“目前的形勢,依然嚴峻”,但是“待到中午時分,湛藍的天空必將萬里無云;收獲者的雙臂,捧滿沉甸甸的金黃麥穗”。既有對現實冷峻的認識,又有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而且滿懷必勝的信心。在演說中,作者也不斷地使用反問、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盛贊奧林匹克運動的作用和對人類深遠的影響,給聽眾以強烈的感染。如寫奧林匹克主義和一般體育運動的區別時,作者道:“請想象一下,當這種愉悅向外噴涌,并與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藝術的奔放激情融為一體;當它為燦爛陽光所縈繞,為音樂所振奮,或被嵌入圓柱式大廳時,會是怎樣的情景。”又如在闡述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時,作者用“當然,僅靠奧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甚至不足以……”一組排比句,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奧林匹克精神為人類所需要。
點擊進入初中語文公眾號
回復 八下第四單元
即可獲取課件及電子版文檔哦~
▼
注:本文由初中語文(ID:chuzhongyuwen100)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