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1)
1、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這種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圓肉、蓮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 指臘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臘八熬臘八粥這一民俗,也說明了臘八粥的材料極其豐富。
2、“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這一句是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內容。“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看花燈、放花炮,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3、 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繪《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
從四個“有的……”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燈的種類之多,樣式的新穎有趣。這些細致的描寫都是為了突出元宵節是“ 春節的又一個高潮”。
4、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連續三個反問句組成了排比句,點明了藏戲的特點:戴面具,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好幾天。從而突出強調藏戲的特點,頗具特色,先聲奪人,引起共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5、還是從西藏那個僧人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承上啟下。前三段總括藏戲三大特點,此處用這段話引出下文,介紹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及藏戲的形成過程。
6、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燈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 不 要 ……不 要 …… 不 要 …… 只要……”句式的運用有什么好處?
能夠在對比中突出說明藏戲是一種簡樸的、大眾化的藝術。唐東杰布組成藏戲班子的目的是“ 勸人行善積德、 出錢出力、 共同修橋”。所以對演出舞臺、道具等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有觀眾,能起到宣傳效果就行。
7、 我現在處在一個令人憂傷的、沒有言語交流的生活場景中,也許這種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聞的。但我必須接受這種生活,并且一天天過下去。
這句話正是魯濱遜孤島生活的寫照。他所要過的生活是人們從未聽說過,他的心情是憂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島,可以說魯濱遜面對的困難除了吃穿住的窘迫外,還有孤寂和絕望。如何戰勝心靈上的憂郁和失望,是他在島上住下去的關鍵。采用第一人稱來敘述,寫的都是“我”的眼中事,心中事,充分展現了“我”的內心世界,更具真實感。
8、魯濱遜在島上定居下來,過著寂寞的生活。破船上搬下來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辦法。
當意外來臨時。魯濱遜沒有怨天尤人,灰心喪氣,也沒有不切合實際的幻想,而是很快接受了現實。“想辦法”說明魯濱遜勇于面對困難,積極地行動起來應對困難。
9、我不稀罕它可以給我弄來的任何東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卻辦不到。
在孤島上有一只狗在身邊,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伴兒。魯濱遜這樣說,是他極度寂寞的表現。人是需要交流的,這種想法太強烈以后,就希望身邊的狗能開口說話,這也反映出魯濱遜的孤寂和無奈。
10、魯濱遜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去。
魯濱遜經過二十多年在荒島上的辛勤勞作,已經衣食無憂,并且有野人“星期五”陪伴,生活很愉快,因此差不多對回到英國、回到文明社會已經淡忘了。
11、男孩簡直不敢相信他會變成小狐仙。“這大概是一場夢,一種幻覺吧!”他想,“過一會兒我肯定還會再變成一個人。
“大概”“肯定”說明男孩不愿意相信自己變成了小狐仙,希望再變回人。
這里的心理描寫說明男孩并不相信自己真的變成了小狐仙,這一場夢,自己還會變成人的。
12、發現,光那樣站著等待是無濟于事的,一定得想別的辦法。他覺得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去找小狐仙講和。
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站在閉目鏡子前怪樣子不會消失,引出下文找小狐仙過程中發生的事。
13、院子里的鵝和雞立即掉過頭來盯著男孩,并發出六一陣使人無法忍受的咯咯聲。公雞叫道,“他活該,咯咯里咕,他扯過我的雞冠!”
立即”“盯著”寫出了雞和鵝聽到尼爾斯名字時的強烈反應;從公雞的話語中可看出尼爾斯以前是怎樣淘氣地捉弄他們,也表現出公雞此時的幸災樂禍。
14、男孩感覺到貓的爪子穿過他的背心和襯衣,刺進了他的肉皮,鋒利的犬牙觸到了他的咽喉上。他拼命地喊著救命。
說明男孩習慣了欺負貓,總是扯它的尾巴。憤怒使男孩早已忘記自己變成拇指大小之后是多么弱小無力。在被貓撲倒在地,前爪按住胸口,大嘴對準咽喉之后,又害怕貓要了他的命,所以大喊救命。說明男孩此時已經被嚇壞了。
15、牛棚里只有三頭牛。但男孩進去的時候,卻是吼聲四起,一片混亂,聽起來至少是三十頭。
聽起來至少是三十頭”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三頭牛吼聲的巨大,也表現了牛見到尼爾斯時強烈的憤怒之情。
16、五月玫瑰在她們中間年紀最大、最聰明,現在也最生氣。“你過來,”她說,“你做的事都應該遭報應了。你曾多次從你母親腿下抽走她擠奶時坐的小凳,你多次在你母親提著奶桶走過時伸腳絆倒她,你多次氣得她站在這里流眼淚!”
五月玫瑰舉出具體的事例,說明她不僅不滿尼爾斯昔日欺負自己,也為尼爾斯捉弄媽媽的荒唐行為感到氣憤。既表現了五月玫瑰的善良,也表現了尼爾斯的頑劣。
17、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運用設問的方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18、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作者運用比喻,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針尖上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現出作者十分無奈的愁緒。
19、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20、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形象化為“如輕煙”“如薄霧”,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
21、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上面這段話共有三句話。第一句話是講我們要歡迎批評,第二句話是講我們歡迎任何人的批評,第三句話是講我們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意思層層遞進。再抓住這段話中的關聯詞語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衡量批評正確與否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為人民服務。
六年級語文下冊課后仿寫小練筆
第一次小作內容及要求:沈從文筆下的臘八粥讓人垂涎欲滴。再讀讀課文《臘八粥》的第1自然段,照樣子寫一種你喜愛的食物。
訓練結合點 學習課文寫法,描寫自己喜歡的美食,感受地方美食文化。
簡要指導過程
一、回顧課文《臘八粥》第一自然段,說說這段文字主要寫什么?作者是如何寫出臘八粥的美味的。
二、你喜歡吃的美食是什么呢?為什么那么喜歡它?交流:美食由哪些食材做的,它給你帶來怎樣的享受。教師點撥。
三、出示習作要求,學生練筆:寫下自己喜歡的美食。(友情提示:可以寫寫美食的制作過程及感受哦。)
五、交流、評價。
例文
我最喜歡吃的是麻婆豆腐。夾上一塊豆腐,沾一些辣醬,輕輕地放入嘴中慢慢地下咽,麻麻的,辣辣的,回味無窮啊。麻婆豆腐不但好吃,還好做哦。只要把豆腐切成正方形的小丁,先放到熱水中暖暖“身”,然后撈起來,再用干辣椒、花椒和姜片、豆瓣醬等炸湯,最后放入豆腐用小火燉開就可以了,等到起鍋的時候勾上淀粉、撒上蔥花,這樣會更好吃更好看。嫩白的豆腐丁穿上用鮮紅的辣醬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紅紅火火的,就像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綠色的蔥花散落在盤中,如同一片片綠葉,沾著辣醬的豆腐丁就像一朵朵盛開的小紅花。加上陣陣誘人的香味,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啊!
第二次小作內容及要求:
“讀書的孩子最可愛”。相信六年級的你一定閱讀了許多書籍,其中你最喜歡哪一本呢?請你根據閱讀的收獲繪制一張“內容結構圖”,以便更好地向同學們介紹它。
訓練結合點
練習用“結構圖”的方式概括閱讀的書籍,理清書籍的基本內容,為“寫作品梗概”打好基礎。
簡要指導過程
一、回顧自己閱讀過的書籍,你最喜歡哪一本書?
二、再次翻閱該書,思考: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寫了哪些內容?他(她)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學生閱讀瀏覽。
三、學生匯報交流,讀過同一本書的同學可以補充。
四、在以上幾個部分中,作者重點介紹了哪一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又包括哪些人、事或者物呢?概括地說說。
五、為了讓同學們都能清晰地了解這本書,喜歡上這本書,請你用“結構圖”的形式描繪出來。
(教師介紹幾種結構圖圖示)
六、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例文

閱讀本單元的“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學習該單元課文中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選擇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寫出自己心情“好”與“不好”時的不同感受。
訓練結合點 仿照本單元課文,結合“初試身手”板塊學習表達情感的方法。
簡要指導過程
一、閱讀《那個星期天》《匆匆》這兩篇課文,說說兩位作者在文中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他們是如何表達的?
二、閱讀“交流平臺”,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兩種不同方法:一是把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物中自然表達;二是把想說的話直接寫出來。
三、閱讀“初試身手”中的例子,學習體會第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
四、根據教材中提供的情境或生活中的真實情境,說說你在心情“好”與“不好”時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五、學生練筆。提示:注意將情感融入具體的情境中。六、交流、評價。
例文
媽媽答應今天帶我去田野里看看,我那個高興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路旁的牽牛花藤上綴滿了紅的花、白的花、紫的花……它們好像正吹著小喇叭在歡迎我呢。我看看這一朵,聞聞那一朵,儼然是一只快樂的的小蝴蝶。看,那兒還有野菊花呢,金燦燦的野菊花哦,這兒一簇,那兒一堆,郁郁蔥蔥,生機勃勃。蹲在花叢中,閉上眼睛輕輕一聞,頓覺芳香沁人。樹上飛來了一群活潑的小鳥,它們“吱吱喳喳”地叫著,那清脆的聲音可真好聽。駐足聆聽,噢,她們在聊天呢!“你的羽毛真漂亮!”“你的歌聲真好聽!”……
第四次小作內容及要求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奮戰,前赴后繼。他們在革命事業的道路上譜寫了壯烈的篇章。觀看視頻《董存瑞炸碉堡》,關注董存瑞炸碉堡時的外貌、神態、言行等,寫下他英勇的革命事跡。
訓練結合點
結合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追憶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與理想信念。
簡要指導過程
一、回顧本單元課文,說說單元的主題是什么?你分別體會到主人公怎樣的理想與信念?
二、再次閱讀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金色的魚鉤》,找出對李大釗、老班長外貌、神態、言行描寫的地方,說說你體會到的感情。
三、像這樣的革命先烈還有很多,觀看視頻《董存瑞炸碉堡》,認真觀察董存瑞炸碉堡時的外貌、神態、言行等,感受其英雄事跡與堅定信念。1.組織交流。2.教師補充董存瑞資料。
四、學生練筆。提示:注意對人物細節的刻畫。結合老師補充的資料,寫下自己的感受。
五、學生交流,師生交流,點評互改。
董存瑞夾緊炸藥包,一會忽左忽右地匍匐前進,一會又向前滾動。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槍。用手一摸,全是血。敵人的機槍正向董存瑞掃射,在他面前織成一道火網。管不了那么多了,在戰友的掩護下,董存瑞趁著騰起的黑煙,猛沖到橋下。
這座橋有一人多高,兩邊是光滑的斜坡,炸藥包放在哪呢?他想把炸藥包放到河沿上,試了兩次,都滑了下來。要是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毀暗堡。就在這時,嘹亮的沖鋒號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猛拉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鋼鑄一般的臉龐,一秒、兩秒……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沖啊!”
第五次小作內容及要求仿照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訓練結合點學習課文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寫作方法,按照“提出觀點——印證觀點——總結觀點”的思路對所提觀點進行論述。
簡要指導過程
一、回顧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向我們闡述了一個什么觀點?二、為了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作者列舉了哪些具體的事例?作者如何利用事例來證明觀點的?
四、結合本課書后“小練筆”中的“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你能列舉幾個事例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五、仿照課文寫法,選擇一個觀點利用具體的事例進行論述。學生練筆。(注意建立事例與觀點之間的證明關系。)
六、師生交流,自改、互改。俗話說得好:“有志者,事竟成。”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向著自己的志向前進,就一定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終走向成功。 巴斯德,是法國19世紀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有一天,他注視著桌上一瓶酸牛奶凝神思索:酸奶的發酵,是由于化學變化呢,還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呢?當時還沒有人能解答這個問題。他整天思考著,把自己關在一間悶熱的簡陋的實驗室里進行試驗。臉上被油煙熏黑了,衣服也布滿污垢。時而呆立不動,時而狂奔疾走。有人說:巴斯德得了精神病。不知經過了多少不眠之夜,巴斯德終于成功了!他用科學的實驗證明了:酸牛奶發酸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并且寫成了著名的《乳酸發酵》一書。
一個人無論做多么艱難的事,只要有雄心壯志,不懈努力,就能夠成功。反之,若一個人胸無大志,就是再簡單的事也不會成功。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