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黃山風景區的特色美食有哪些黃山美食知多少
發布時間:2025-11-12閱讀(3)
毛豆腐,是安徽馳名中外的素食佳肴,是一種表面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的霉制品,因表面長有一層寸把長的白色絨毛(白色菌絲)而得名,這種毛是經發酵霉制而成,故又稱霉豆腐。
系以徽州的歙縣、屯溪、休寧(現全屬黃山市)一帶特產的毛豆腐(長有寸許白色茸毛)為主料,用油煎后,佐以蔥、姜、糖、鹽及肉清湯、醬油等燴燒而成。幾個人圍坐在一個石鍋旁,素不相識卻其樂融融的吃在一塊,聊在徽州遇到的風景趣事。


黃山燒餅,又名“蟹殼黃燒餅”、“救駕燒餅”,“皇印燒餅”,是安徽徽州漢族傳統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區及周邊部分地區。用上等白面粉與素油攪拌作皮,選嫩干菜和肥膘肉為餡,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爐中,貼于爐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爐餅”。因餅形小巧飽滿,呈黃色,似蟹殼,故俗稱“小燒餅”和“蟹殼黃”。
黃山燒餅形似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又名蟹殼黃。它是采用熬煉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搟成多層次的面卷,選酶干菜和肥膘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爐中,貼于爐壁,烤熟取出。剛出爐的“蟹殼黃”,不待入口,便覺得香味濃烈,咬一塊,既酥又脆,層層剝落,滿口留香。

桃花鱖,是黃山市新安江上游產鱖魚,這種魚在黃山桃花盛開時最肥美,故名“桃花鱖”。
“桃花鱖”生活在山區溪間石縫中,體形比江河鱖魚稍長,背色稍黑,有花紋條。其種類有翹嘴鱖、大眼鱖、波紋鱖、斑鱖、竹筒鱖、暗鱖和輻紋鱖等,其中翹嘴鱖尾重可達10公斤以上,大眼鱖有2公斤多,斑鱖大的也有1公斤重。鱖魚一般棲息靜水或緩流中,白天有臥穴的習慣,夜間常在水草中覓食。
到了春天桃花盛開時,山區雨水連綿,溪水上漲,鱖魚躍出石隙,隨水追食豐盛的魚蝦,此時鱖魚比其它魚類更為肥美。正如唐代詩人張志和名作《漁歌子》所吟詠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肉白細嫩,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脂肪、鈣、磷、硫胺素、核黃素等多種營養成份。中醫學認為多食鱖魚能補虛、益脾,降低膽固醇,大有益于人體健康。

皖花火腿,產于休寧縣,可與浙江金華、云南宣威火腿媲美。其原料是皖南花豬,此豬個體偏小,肉質好,腌火腿色鮮、味美、香脆。休寧縣腌制火腿已有千年歷史。

石頭馃(guo),徽州風味小吃名品。徽州傳統面食,早在清代即負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
古城歙縣的街頭食攤,可以見到一種平底鍋里放著一種扁平的面馃,上面壓著一塊油光滑亮的黑石頭,面馃發出“嗤嗤嗤”冒油響聲,噴發出襲人的異香,行人見了此種馃子,往往駐足攤頭,等候品嘗其味。
這種馃子是用石頭壓扁的,所以俗稱“石頭馃”。過去,徽商外出,都要攜帶這種馃子,是徽州人最愛吃的點心。從原料上分,這種馃子有米粉馃、油面粉馃和玉米粉馃三種。馃心一般是春上采摘的香椿嫩芽,去汁晾干,切碎后拌上豬肉丁和炒熟的黃豆粉。將這種餡卷在面皮中,然后壓或扁圓形即成石頭馃子。在平鍋中焙熟即可食用。

“三潭枇杷”是我國枇杷中的一個優良品種,產于安徽省新安江沿岸歙縣的漳潭、綿潭和瀹潭三個自然村,故名。“三潭”一帶群山環抱三個大面積的深水潭,冬暖夏涼,終年云霧縈繞,雨量充沛,為枇杷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潭枇杷”的特點是皮薄、肉厚、汁甜、營養豐富,并以早熟優質而聞名遐邇。“三潭枇杷”有20多個品種,在國外享譽的是“大紅袍”和“光榮花”。“大紅袍”黃里透紅,“光榮花”花蒂處長了一個明顯的五角星。一級枇杷每公斤只有20來個,綿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個的“枇杷王”。枇杷是老幼皆宜的益果,民間有“天上王母蟠桃,世上三潭枇杷”的贊語。營養成分除含有較多的果潭外,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7,這是一種防癌營養素。在葡萄糖注射液問世前,我國中醫常施用枇杷汁以維持不能進食者的生命。鮮食枇杷解渴生津,利肺健胃,有益于健康。

黟縣食桃是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的特產。食桃是用優質秈米摻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機成米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團,壓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
黟縣民間,每年寒冬臘月,家家戶戶都遵照習俗蒸“食桃”,食桃是用優質秈米摻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機成米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團,壓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食桃模多用棗木、桃木精制雕刻而成,外形為桃的形狀,上面圖案各異,有麒麟送子、壽星福星和元寶等。食桃冷卻后浸入水中,久存而不變質。可整個烘烤吃,也可切片用肉絲炒,雞蛋炒,蝦米炒以及青菜炒。其味鮮美,耐饑餓。古時黟縣人外出經商,多帶食桃。
黟縣打食桃是該地區打制“食桃”的米馃類食品的民間習俗與制作技藝,包括“碾制米粉”、“揉制粉團”、“入模打制”、“上籠蒸熟”、“點紅晾干”五道工序,歷史久遠,傳承至今,已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

“黃山蕨菜”是黃山有名的山菜,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蕨菜是一種野生植物,生長在山區的草坡、林間空地和林緣地帶。每到春天,黃山市山區處處可見一叢叢、一棵棵生長茂盛的蕨菜,當它嫩葉還處于卷曲未展時,采摘下來便可以作菜食用。
“黃山蕨菜”可作鮮食,也可鹽腌,還可干制。鮮食時應用開水煮二三分鐘,再炒食或沖湯;鹽腌時應選擇粗細整齊,色澤鮮艷,柔軟鮮嫩的,配以適量的鹽,制成酸菜備食;干制則稍蒸后攤曬成干菜備用。蕨菜很可制成蕨粉,是用來做飴糖、餅干、粉條的一種高級淀粉。“黃山蕨菜”營養非常豐富,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無氮浸出物及鈣、磷等。
此菜味甘、性寒、潤滑,根、葉及全草均可入藥。具有安神鎮靜、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活血止痛、強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蝴蝶面是安徽黃山徽州的風味小吃。先將面皮切成菱形片,入油鍋炸發撈起轉放入炒鍋中,加肉片、冬筍、蝦米、火腿、香菇、青菜和肉湯炒燜入味后即成。面皮炸發燜軟,爽口不膩。因菱形面皮形似蝴蝶,故名。

徽式炒面是安徽黃山的一道特色小吃。它是采用徽式傳統的座杠刀切面,比機器壓面味道好,皮質柔潤、爽滑、韌性大。配以半瘦肉、熟冬筍、開洋、水發香菇、精鹽、味精、醬油、豬油、黃酒、蒜葉等佐料。炒成后,色澤翠黃,金絲縷縷,鮮香撲鼻,柔軟潤滑。

香榧為著名的高山干果,又稱“玉山果”,產于黃山黟縣者最為有名。常見的品種有小圓榧、圓榧、米榧、小米榧、長榧、木榧、羊角榧、轉筋榧等。其中最著名的叫“和尚榧”、“花生榧”、“葉里笑”、“羊角榧”,人稱“四大名旦”。和尚榧屬于小圓榧類,個頭小而圓,殼薄,果衣容易脫落,果仁不但香酥可口,而且可以切片不碎,品質極優。花生榧是近年發現良種,其果實無須鹽腌炒制,從樹上采下即可食,而且亦能自行脫衣。
在黟縣的泗溪,際聯,洪星等鄉香榧樹數量很多,有“千峰佳木,萬壑榧林”之譽,深山之中還有千年以上的古榧樹。香榧結果和一般樹木不同,結果后需要在山中歷時三年,方可成熟食用,故其營養價值極高。這里的榧樹奇特,其葉似杉,其木如柏,其理如松。一串串象橄欖一般的果實掛滿枝頭,葉片尖上長葉片,兩葉相接處生長來年的小果,小葉尖上還能看到后年的小果芽,真可謂“三代相見”。
香榧味美而香酥,營養豐富。蘇東坡贊香榧道:“彼美玉山果,粲為金實盤。”《本草綱目》曰:“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沉五痔,去三蟲。”

石雞,是棲息在山澗石縫中的一種蛙類動物,乃黃山特產,以休寧縣大阜瀛所產的大阜瀛石雞最為著名。黃山石雞每只重五兩左右,腹乳白,背黑有條紋,因肉味鮮美,好似雞肉,被當地稱其為“石雞”。
石雞無論是紅燒,還是清蒸,撲鼻的香味,豐滿的后腿,比雞肉有過之而無不及。徽州的風味名菜"清蒸石雞",清湯見底,蓋碗清蒸原味不失。不僅肉細嫩、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高的蛋白質,是大補食品,并有清火、明目的功能,夏天吃石雞能防暑、解熱,甚至不長痱子。用石雞做菜,最好是連皮一起燒,因為皮的營養價值很高,品味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石雞每一個來黃山觀光的游客,都為能吃到這種美味佳肴而高興不已。
石雞屬卵生動物,冬季休眠,春末夏初交配后,產卵于淺水中,卵附著于石壁或水草上,象葡萄,晶瑩透明,一段時間變成小石雞,三年后雛雞才長成六七兩重,大的能長至一斤。石雞喜背山清涼,每當酷暑盛夏,它們來到高山溪流之畔的巖石下面,晝隱夜出;盛夏之夜、下雨之前,它們發出嗚叫聲。石雞以知了、毛蟲、甲殼蟲、金龜子、螞蟻等昆蟲為食。人們掌握了石雞的習性,在夏夜燃點火把,沿山溪,循石雞鳴叫聲尋找,只要將火把照至它面前,石雞瞠目發呆,束手就擒。

五城米酒,是安徽省婺源縣的漢族傳統名酒。五城歷史悠久,處古徽州州治至婺源縣古驛道上,宋《新安志》即有:“五城村,古之大鎮”之說,元設“五城務”,明清均設置“五城鋪”。

五城茶干,是安徽省徽州地區漢族小吃,傳統特產之一,五城茶干,原產于黃山市休寧縣五城鎮。其位于率水河(新安江源頭)岸邊,自古是徽州重鎮。五城茶干味咸耐嚼,水分極少,是佐茶佳品,也伴隨曾輝煌一時的徽商聲名遠揚皖浙贛三省。

(圖片來源網絡)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